人物 | 修仁行义:妙手挽救垂危生命
叮铃铃、叮铃铃......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一科的值班电话响了。
“有个病人,大咯血,血氧饱和度降到40%......”
紧张感逐渐蔓延开来,一场遭遇战也悄然拉开了帷幕......
“昨晚的一场遭遇战,差不多是近几年最困难的手术了!”
于修义回想起10月20日晚上自己主刀的一台手术,不禁发出感慨!究竟是什么样的病例会让这位从医几十年,早已见惯大风大浪的“老军医”也觉得困难呢?
63岁的老宋,三个月前大咯血。在某医院抢救,接受血管介入治疗和气管切开,暂时止血。
大咯血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气管切开、喉部插着套管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老宋住进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准备手术解决气管切开的问题。
还没等手术,老宋再次大咯血!血液从气管套管不断涌出,血氧饱和度也降到40%(正常人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图片来源:soogif(与内容无关)
危急程度可想而知,老宋随时都可能窒息死亡!被紧急送进ICU后,他靠呼吸机勉强维持生命。
接到通知,于修义和胸外一科团队立即参加紧急会诊。
CT显示右侧上叶肺门有肿块,结合病史和介入资料信息,考虑陈旧结核导致的肺部出血。会诊的时候,于修义预感到手术难度会比较大。
患者的肺部CT检查结果
“病变位于右侧肺门,型态不规则,部分钙化,与肺门血管致密粘连,术中很可能出现大出血,但不手术的话,病人性命难保!”
于修义主任仔细向老宋家人交代病情,告诉他们,手术是最好的选择,但存在较大风险。家人认真聆听后,说:“医生,听您的。”
手术刻不容缓!麻醉手术科陈振毅主任和林梁副主任为老宋成功实施双腔插管,创造了手术的必要条件。
当打开患者的胸腔后,于修义眉头一皱,发现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还糟:右肺上叶肺门处的病灶十分坚硬,把周围的奇静脉、上腔静脉、右肺上叶肺静脉、肺动脉主干都包在一起,没有任何间隙。
“典型的‘冰冻肺门’,肺门结构像一块冰一样坚硬,不能分离,如果强行分的话,势必造成不可控制的大出血,病人很难下手术台”。
无影灯下,于修义内心在做选择。
“要么放弃手术,关胸,把病人推回ICU,大咯血没解决,他性命难保,但主刀医生不用承担风险;要么继续手术,病人很可能大出血,最终下不了手术台。”
犹豫片刻,于修义决定继续手术!
“要继续,但不能蛮干!”
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他转换思路,采用非常规方法解决棘手问题:从叶裂入手,先处理上叶支气管,最后切除上肺叶病灶,解决患者咯血问题。
滴…滴…,安静的手术室里,只听见麻醉监护仪的声音,这是手术室里最动听的声音,没有警报,就是一切安好。
图片来源:网络(与内容无关)
于修义镇定自若,其他医生配合默契,各类器械在绿衣间穿梭,聚精会神的医护们早就忘了劳累。
手术在血管缝合、胸腔关闭后才算成功落幕,耗时2个半小时。此次,台上临时变换“战术”既避免了术中大出血,也解决了病人的咯血问题!
10月27日,老宋已经从ICU转回普通病房,情况稳定。
“术后,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心有余悸,但没什么比患者的生命更重要。手术能够成功是我们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不遗余力的结果!”于修义说,“患者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获健康,也是我们医生最欣慰的时刻。”
END
品牌推广和媒体宣传部出品
审核 : 陈雯
编辑 : 厦一宣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