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手术机器人或成国产企业的突破口,精锋、术锐等部分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加速这一领域的布局。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
11月6日,手术机器人平台公司精锋医疗宣布完成超2亿美元C轮融资签约。据了解,精锋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时掌握单孔手术机器人及多孔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公司,目前已经拥有了以机器人技术为中心的三大产品管线,包括现在应用范围最广的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代表外科手术发展方向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及超高清立体内窥镜。
提到手术机器人,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达芬奇。1999年,直觉外科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并于2000年被美国FDA批准。凭借先发优势以及2000多项专利壁垒,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达芬奇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一家独大,占据了全球82.9%的市场份额。截止到2020年底,达芬奇的全球保有量在5000台左右。近三年国内政府公开的手术机器人招投标结果也显示,达芬奇机器人中标数量稳居第一。
对于国产企业而言,达芬奇的垄断地位很难轻易撼动。但伴随着技术的升级以及国内资本的推动,精锋、术锐、威高等国产企业迎来的发展契机,未来如何打破达芬奇的神话,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弯道超车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单孔手术机器人,成国产厂商的突破口
2008年,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获批国内上市,稳坐胸外科、普外科等领域腔镜手术龙头地位。目前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都是“多孔”的手术模式。其用于泌尿外科和特定的耳鼻喉手术的单孔手术机器人,由于实施了出口管制,尚未向中国市场销售。
多孔手术机器人已成达芬奇的天下,国产后来者,如何避开与达芬奇的正面交锋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单孔手术机器人也成了国产企业的突破口。
依据切口数量,微创手术可以分为多孔和单孔两种术式。
多孔手术机器人在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在病人腹腔部位开多个手术孔(一般情况下是4个),进而使得微创器械进入腹腔操作。
而单孔手术机器人只需要一个孔,即可实现手术过程中全部器械的介入,具备手术过程中手术空间要求低,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期更快的优点,此外,单孔手术机器人的手术耗材更少,成本更低,更加利于市场化,可以说在多孔手术机器人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单孔手术机器人能够实现众多技术突破,但在研发技术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已有精锋、术锐等少部分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这一领域加速布局。
精锋医疗
精锋单孔手术机器人,于2018年开展单孔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已于2021年4月获得通过,即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产品上市后将用于泌尿外科、胸外科、妇科等典型手术治疗。
术锐技术
2020年12月4日,术锐手术机器人成功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企业。今年初在注册临床试验中,完成了亚洲首台纯单孔下的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是亚洲首例纯单孔腔镜机器人完成的手术。
前景向好,但商业化存不确定性
据统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987.37亿美元。截至2020年底,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1%。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机器人前景可期。
但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却并非易事。以天智航为例,2021年三季报显示,营收1.05亿元,同比增长37%,但亏损6376.46万元,同比扩大24.5%。
手术机器人商业化需要经过产品研制、临床定型、审批上市、生产、市场营销、销售、交付七大核心步骤。
除了产品研发生产,要想更快商业化,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外科医生的接纳度。手术机器作为复杂的医疗器械,医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与规范化培训,对于已经习惯达芬奇的医生,能否接受并习惯新产品成问题的关键。
同时对于已经购买达芬奇的医院而言,一旦选择更换产品,转换成本过高,且获益程度暂时无法量化,这也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面临的问题。
其次,商业模式问题。目前“系统+耗材+服务”的闭环商业模式已逐渐被更多企业参考。以直觉外科近20年收入结构为例,系统占比越来越低,耗材、服务占比越来越高,短期看系统,中期看耗材,长期看服务。目前国内医疗手术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大多处于临床研发阶段,达芬奇在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中仍是“一枝独秀”。未来国产企业从临床试验到商业化落地,如何摸索出更好的商业化模式,仍有待时间验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