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RCC),是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85%,并且近十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肾细胞癌(RCC),是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85%,并且近十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肾细胞癌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目前靶向治疗成为肾细胞癌治疗的新的方向,并且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运用于临床中。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恶性转移倾向,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究肾细胞癌的转移和进展的生物机制,早期识别肾细胞癌转移机制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临床结果和研发靶向药物。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新型内源性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可能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肾细胞癌、膀胱癌、乳腺癌等等。也有研究表明,circRNA在肾细胞癌的转移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1年11月5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彭波 / 李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明 / 许斌 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Molecular Cancer (IF=27.401)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ciRS-7 i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and potential genetherapy target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环状RNA ciRS-7 在肾细胞癌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且可作为预后标志物,并进一步证实ciRS-7充当miR-139-3p的“ceRN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阻止TAGLN降解并促进肾细胞癌的发展和转移。此外,该研究还开发了基于聚(β-氨基酯)的纳米复合靶向药物—— PBAE/si-ciRS-7 ,该纳米复合药物能够在体内显著抑制肾细胞癌肿瘤进展和转移。
该研究发现ciRS-7在肾细胞癌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并且高表达的ciRS-7与较大的肿瘤、较高的Fuhrman分级以及不良生存相关。
体外实验中,抑制ciRS-7的表达,能显著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肿瘤生长和转移,而过表达ciRS-7则具有相反的作用。机制上,ciRS-7可以充当miR-139-3p的“ceRN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阻止TAGLN的降解并促进肾细胞癌的进展和转移。 此外,该研究设计合成了针对ciRS-7的特异性si-ciRS-7,并且基于聚(β-氨基酯) (PBAE) 材料,成功制备了PBAE/si-ciRS-7纳米复合物,并且体内实验显示,构建的PBAE/si-ciRS-7纳米复合物在体内可以显著抑制肾细胞癌肿瘤的进展和转移。靶向ciRS-7的PBAE/si-ciRS-7纳米复合物的药物开发可能是肾细胞癌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该研究由东南大学陈明/许斌教授和同济大学彭波/李伟教授指导(东南大学为第一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毛卫浦、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可屹和张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基金、东南大学优博培育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1-01443-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