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儿科医院开设国内首个跨性别儿童与青少年多学科门诊

2021
11/04

+
分享
评论
专科有道
A-
A+

架起连接跨性别儿童、家长、医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桥梁。

作者:高雅静  奚晓蕾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全国首开跨性别儿童与青少年多学科门诊,专家们希望这个门诊成为连接跨性别儿童、家长、医生以及社会各界的一个桥梁,帮助到更多我国跨性别儿童青少年人群。

图源:医院提供(下同)

根据世界跨性别健康协会(WPATH)以及内分泌协会的定义,“跨性别”是用来描述个人的性别认同感与其出生性别不一致时的术语。许多跨性别者存在就医的障碍以及误诊误治的严重问题,从而导致了跨性别人群中药物滥用、感染、精神疾病以及癌症等问题的高发。

2019年,中国学者就对我国跨性别者的自杀想法和自杀企图进行了深入分析调查,在涉及32个省市1309人的调研中,学生群体占41.7%。这些孩子出现严重抑郁、焦虑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很多,如果不及时发现或加以引导,可能出现学校、社会适应的问题,家庭成员间的对立,或者不明原因的自残行为,严重者会存在自杀倾向。

多学科专家助力花季少女跨越迷茫与困惑

据悉,复旦儿科医院跨性别多学科门诊由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发起,通过伦理委员会专业审查后,涵盖心理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泌尿外科、社工部等多个部门科室共同参与。

小林是一位饱受“跨性别”困惑的花季少女。她从小就不喜欢穿裙子,不爱留长发,比起与女同学一起嬉笑打闹,她更喜欢和男生们一起聊汽车、玩变形金刚等;同学们背后都说她是个“假小子”,甚至时常被当成男孩子赶出女厕。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林开始来例假了。可对于这种典型的女性生理特征,小林很是烦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复出现,甚至有时还冒出自杀的念头。

“我这是怎么了?”——小林希望找到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网上的探索,小林确信自己是一名跨性别者。当她终于鼓足勇气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想法时,父母如遭五雷轰顶,家庭氛围也变得复杂起来。

起初,父母希望通过老师和心理医生的努力,打消小林的这种意识,不想此举反倒加重了小林的心理压力。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小林一直努力压抑着内心,变得更加郁郁寡欢。

父母看在眼里,也疼在心上。当他们得知复旦儿科医院开设跨性别多学科诊疗门诊后,迫不及待地前往咨询,希望医生们帮助缓解孩子的难言之痛。

通过医院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初步评估,小林确实是一个“跨性别者”;并且医生还观察发现,小林的智商很高,能及时感知到周围人的态度与评价。

经过与小林及其家人的沟通交流后,心理科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给出了医疗建议——先稳定小林的情绪,改善心境,然后通过药物抑制例假,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等孩子成年之后再由其决定是否需要接受整形手术。

同时,社工部认为小林的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基本条件具备,邀请小林多多来参与医院的志愿者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并且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这一系列专业、规范的医疗措施让小林的家人感到很安心,既保证了孩子能够很好的继续学习,也让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信心。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描述跨性别的性别认同障碍修改为“性别失调”,并从精神疾病类别中去除,这意味着跨性别并不是一类疾病。

复旦儿科医院表示,首开针对跨性别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多学科综合门诊,也是希望通过多学科专业医生的专业评估、诊断、心理治疗以及必要的药物干预,帮助特殊儿童青少年人群减少负面情绪、改善家庭关系以及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心理医生,内分泌,代谢科,儿科,门诊,学科,复旦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