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危机处理标准操作流程:心肌梗死
八、心肌梗死 1.诊断
(1)持续及进展的ST段和T波变化,出现异常Q波,有心肌细胞坏死证据(心肌酶升高)。
(2)清醒患者出现胸前区痛,放射至手臂和咽喉部,呼吸困难,恶心和呕吐,可有意识水平和认知功能改变。
(3)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或抬高,急性期T波高尖,异常Q波,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4)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表现为低血压、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上升、肺动脉楔压波形出现V波、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2.处理
(1)确定患者为进行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1)评估临床症状和体征。
2)调整心电电极位置和ECG设定。
3)记录12导联ECG,并与以往ECG对比。
4)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2)通知外科医师立即中止手术,术后送人ICU监护。
(3)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1.0~1.5mg/kg 静脉注射,继之1~4mg/min 静脉滴注;普鲁卡因胺 10~20min 内静脉注射500mg,继之2~6mg/min 静脉滴注
(4)密切监测血压,有条件者置人动脉导管测压。
(5)治疗心动过速和/或高血压,增加麻醉深度至合适水平,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可用硝酸甘油和钙通道阻断剂。
(6)治疗低血压可用去氧肾上腺素 0.25~1μg/(kg·min)静脉滴注。保持合适的循环容量,有条件者置入肺动脉导管监测肺动脉压力,指导容量治疗。如必要可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功能,但需警惕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肌氧耗并使心肌缺血恶化。可用多巴酚丁胺 5~10μg/(kg·min)静脉滴注,多巴胺 5~10μg/(kg·min)静脉滴注,肾上腺素10~100ng/(kg·min)静脉滴注。低血压或心动过缓时应避免应用硝酸甘油或钙通道阳断剂,可考虑去氧肾上腺素与硝酸甘油联合应用。
(7)心搏骤停的处理为立即开始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8)保证充足的氧供和通气,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和 PetCO2波形。
(9)小心调整镇静药和镇痛药的剂量以缓解清醒患者的疼痛和焦虑。
(10)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气分析、血红蛋白含量或血细胞比容、血糖、电解质、CK、CK-MB、cTnT(间断重复测定,对比前后变化)。
(11)请心脏专科医师指导患者的术后治疗,进行心脏导管检查评估,应用循环辅助装置(IABP),行PTCA 或CABG术,给予溶栓治疗等。
摘自《围麻醉期操作决策与管理规范》
主审:曾因明 张励才
主编:鲁显福 郭克芳 吕毅
副主编:王宇 左六二 高晴云
史学功 王翠云 曹永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