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探索|全国医疗机构临床营养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调研分析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
研究方法
结果
结构性指标
营养科组织管理及功能区建设
在组织管理方面,857家医疗机构营养科归属医技科室,占51.66%;其次归属临床科室446家,占26.88%;归属后勤189家,占11.39%;10.07%(167家)归属其他部门。
在功能区建设方面,1 290家(77.76%)医疗机构开设营养门诊,310家(18.69%)建立肠外营养配制室,926家(55.82%)建立肠内营养配制室,870家(52.44%)建立医疗膳食配制室,189家(11.39%)建立营养生化检验室,42家(2.53%)建立专科营养病房, 16家未建设任何功能区。
营养科人员队伍
过程性指标
营养风险筛查率
营养风险阳性率
营养治疗占比
结果性指标
营养门诊投诉率
营养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
讨论
营养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营养专业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营养诊疗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调查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平均营养筛查率为18.97%,营养风险筛查阳性率为19.81%。调查数据反映的营养风险筛查覆盖率较低,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对营养风险筛查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待提升,营养相关知识普及性不高,使得营养治疗率偏低,导致后续营养治疗难以实施;同时也反映目前营养诊疗流程、医嘱执行程序不规范,仍需进一步推动质量指标落实,加强对营养科建设及诊疗工作的监管。
小结与展望
本次调研数据表明,国内临床营养领域和营养科建设发展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营养医师队伍迅速扩大,但在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展望未来,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营养专业人员多方应共同协作,首先提高对临床营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认识到营养科是承担营养诊疗工作的主体,针对问题制订对策、计划或方案,规范营养科管理归属和诊疗科目设置、设置营养专业岗位(医、护、技),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临床营养核心制度及营养诊疗流程等标准规范,以推动临床营养学科建设。其次,大力推动建设高质量的专科营养医师队伍,提升其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治疗能力。按照临床营养工作性质,推动健全专科营养医师培养机制,与其他专科医师培养并轨和同质化,采取“5+3+X”的培养机制,促进营养诊疗和临床医疗的真正融合,满足各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需求,惠及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第三,进一步完善质控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质量指标,加强质控培训。以指标、规范为抓手,规范营养诊疗流程和医嘱执行程序,将营养诊疗工作纳入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提高营养诊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