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工艺,在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系统中实现部分硝化、EBPR和原位发酵,以处理低COD/N实际生活污水。
导读
在连续流系统中同时进行部分硝化、生物除磷和污泥发酵在污水处理厂(WWTP)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项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工艺,在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系统中实现部分硝化、增强生物除磷和原位发酵(PNPRF)处理低碳/氮比(COD/N)实际生活污水。在进水没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运行80天后,亚硝酸盐累积率(NAR)达到99.4%,PO43--P的去除效率为 100%;出水的总无机氮(TIN)浓度低于2 mg/L。与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连续流PNPRF的日污泥排放量减少了61.9%。厌氧区下游污泥上清液DNA浓度为厌氧区上游的2.26倍,完整细胞百分比下降6.9%,坏死细胞增加8.3%,表明细胞裂解导致污泥排放量减少。厌氧期延长对nxrB基因转录反应的负面影响比amoA和hao基因更显著,从而导致稳定的部分硝化。氨氧化细菌(AOB)的活性高于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RT-PCR显示AOB的RNA表达高于NOB。在以Tetrasphaera为主导的连续流系统中实现部分硝化、强化生物除磷和原位发酵,解决了实际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源缺乏和污泥排放量大的问题。
论文ID
原名:Achieving partial nitrification,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and in-situ fermentation (PNPRF) in continuous-flow system and mechanism analysis at transcriptional level
译名:连续流系统中实现部分硝化、增强生物除磷和原位发酵(PNPRF)及其转录水平的机制分析
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13.273
发表时间:2021.7.2
通讯作者:曾薇
通讯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DOI号:10.1016/j.cej.2021.131098
实验设计
结果与讨论
1 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的养分去除性能
图1显示了连续流反应器214天的养分去除性能,包括出水氮浓度、COD和总无机氮(TIN)、好氧区末端的NO2 --N和 NO3--N浓度,好氧区的NAR、出水PO43--P的浓度和PO43--P的去除效率。在第I阶段(第1-40天),连续流反应器中接种来自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没有亚硝酸盐积累。实际生活污水进水的COD/N比低于4,NH4+-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82%。好氧段末端亚硝酸盐浓度为0 mg/L。由于碳源缺乏,脱氮除磷效果不佳。出水总无机氮(TIN)和PO43--P的浓度分别约为20 mg/L和2 mg/L。
在第II阶段(第41-80天),将醋酸钠作为外部碳源添加到进水的实际生活污水中。连续流反应器进水COD/N比增加到5左右,出水COD浓度低于40 mg/L。II期HRT与I期一致。II期未观察到亚硝酸盐积累。TIN的出水浓度从I阶段的约20 mg/L下降到II阶段的约11 mg/L。随着进水中加入醋酸钠,与第I阶段相比,更多的碳源可能被PAOs同化并以PHA形式储存在厌氧区。在随后的好氧和缺氧区,使用PHA作为碳源去除了更多的PO43--P。结果,出水PO43--P的浓度为0,PO43--P的去除效率达到100%。
在第III阶段(第81-214天),为了解决实际生活污水处理的碳限制问题,建立了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PNPRF反应器。如图1a所示,流入的实际生活污水中没有添加外部碳,这与阶段I一致。连续流反应器厌氧区的HRT从阶段I和II的2 h增加到15 h。第III阶段,厌氧培养11 h后,挥发性脂肪酸(VFA)通过发酵排出,而Tetrasphaera对废弃活性污泥的发酵提供了去除生物养分的碳源。出水TIN浓度低于2 mg/L,TIN去除效率达到97.4%。在好氧段末端,NO2--N浓度超过30 mg/L,好氧段内NAR达到99.4%。在不添加外部碳源的情况下,PO43--P的去除效率达到了100%。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和除磷工艺相比,通过建立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PNPRF反应器,大大降低了添加外源碳源的成本。
图1 连续流反应器中的养分去除性能。
2 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的养分去除机理
为了研究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的养分去除机理,对其中典型的循环进行了分析。图2a、图2c和图2e分别显示了阶段I中第36天、阶段II中第76天和阶段III中第210天的养分去除性能。图2b、图2d和图2f显示了PHB、PHV和糖原(Gly)的变化。
在第I阶段(第36天)和第II阶段(第76天),由于添加了外部碳源,厌氧段末端PO43--P的释放浓度从第36天的19.2 mg/L增加到第76天的27.51 mg/L。 出水PO43--P浓度从第36天的2.09 mg/L下降到第76天的0 mg/L。在第76天,缺氧相的TIN去除量是第36天的1.43倍。反硝化和除磷在第II阶段得到加强。该阶段PHA储存量是I阶段的1.38倍,好氧段和缺氧段PHA消耗量分别是I阶段的2.89倍和1.50倍(图2b和d)。
在阶段III(第210天)中,由于没有添加外部碳源,进水COD比阶段II降低了4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Tetrasphaera作为PAOs具有进行活性污泥发酵的能力,因此厌氧培养11 h后COD浓度增加,VFAs通过发酵排出至19.4 mg/L(图2e)。这或许可以解释第III阶段碳源添加的节省。由于发酵,在厌氧阶段也观察到NH4+-N释放。厌氧阶段结束时PO43--P的释放浓度是阶段II的1.57倍。在I期、II期和III期,缺氧区磷和亚硝酸盐/硝酸盐浓度均下降,表明该系统发生了反硝化除磷。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也证实了反硝化磷酸盐积累生物的存在。I、II期PHA储存量分别下降45.42%和60.56%,PHA消耗量比I期和II期分别下降60.18%和82.93%(图2b,d和f)。出水PO43--P浓度为 0 mg/L,第III阶段去除效率达到100%。这些数据表明,本研究中的连续流PNPRF系统不依赖于PHA去除PO43--P,这由表1中所示的化学计量证实。III期无氧糖原消耗/乙酸吸收(Gly/HAc)显著高于I期和II期(p < 0.05),这表明在I期和II期中,相较于以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为主的传统EBPR系统,由Tetrasphaera主导的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P的去除使用糖酵解途径比三羧酸(TCA)循环更具可能。III期厌氧PHA产量/醋酸吸收(PHA/HAc)显著低于I和II期(p < 0.05),III期有氧P吸收/PHA消耗(P/PHA)显著高于I期和II期(p < 0.05)。这表明由Tetrasphaera主导的连续流PNPRF系统不依赖PHA进行内部碳储存和PO43--P去除。III期厌氧磷释放/乙酸吸收(P/HAc)为0.48 mol P/mol C,显著高于I期和II期(p < 0.05)。这表明与III期相比,糖原累积类生物代谢在I期和II期进行的更多。由于Tetrasphaera可以代谢氨基酸以去除P,因此测量了典型循环中氨基酸的变化,如图3a所示。图3a中的值由lg x计算,其中x是氨基酸对LC-MS/MS的响应。如图3a所示,随着PO43--P的释放,氨基酸在厌氧阶段储存,然后随着PO43--P的吸收在好氧和缺氧阶段逐渐消耗。这表明氨基酸是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重要的细胞内代谢物。在本研究中检测到的氨基酸中,谷氨酸储存量最高。NAR在好氧阶段末端达到99.4%。在第210天,缺氧阶段的TIN去除量分别是第36天和第76天的2.56倍和1.79倍。在第210天,TIN的出水浓度为1.9 mg/L(图2e)。III阶段通过厌氧发酵提供VFAs,反硝化的电子受体由II期的NO3--N变为NO2--N,进一步降低了碳源的消耗。这些数据表明在不添加外部碳源的情况下在缺氧段中去除TIN的良好性能。此外,缺氧区反硝化除磷有利于连续流PNPRF反应器的脱氮除磷。
图S2显示了连续流反应器三阶段中COD、TIN和PO43--P的质量平衡。如图S2a和图S2g所示,虽然I期和III期的进水COD负荷相似,但由于污泥发酵,III期厌氧区的出水COD负荷约为I期的1.65倍,大大减少了外加碳源的需求,节约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在好氧区和缺氧区消耗碳源后,连续流反应器的出水COD负荷在III期(480.4 mg/d)低于I期(538.6 mg/d)和II期(572.1 mg/d),说明厌氧区污泥发酵不会对出水水质造成任何问题。如图S2b、图S2e和图S2h所示,TIN负荷仅在阶段III的厌氧区增加,而在阶段I和阶段II的厌氧区减少。这是因为污泥发酵导致第III阶段厌氧阶段的NH4+-N释放。III期缺氧区的TIN去除量(-1394.4 mg/d)高于I期(-523.2 mg/d)和II期(-792 mg/d),表明在缺氧区,无需添加外部碳源。因此,第III阶段连续流反应器的出水TIN负荷(45.4 mg/d)低于第I阶段(464.5 mg/d)和第II阶段(270.5 mg/d)。如图S2c、图S2f 和图S2i所示,虽然没有向进水中添加外部碳,但厌氧区的PO43--P释放负荷和III期好氧和缺氧区的PO43--P吸收负荷是三个阶段中最高的。III期连续流反应器出水PO43--P为0,在低COD/N比的实际生活污水处理中实现了良好的除磷性能。
图2 典型循环中养分去除和内部碳源的变化。(a)和(b)在第一阶段的第36天;(c)和(d)在第二阶段的第76天;(e)和(f)在第三阶段的第210天。
表1 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的PAOs化学计量(平均值 ± 标准偏差;n = 3)(原文表3)。
3 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的污泥减量
如上节所述,活性污泥作为III期厌氧阶段发酵的底物。由Tetrasphaera主导的连续流PNPRF系统中,除了稳定的部分硝化作用外,还观察到污泥产量减少。图S3显示了连续流反应器中日污泥产量的变化。由于外加碳,II期日污泥产量比I期增加1.50倍。III期进水量与I期相同。但III期日污泥产量下降,在第I阶段和第II阶段分别下降了45.6%和61.90%。
为了研究污泥产量减少的机制,连续流反应器中上清液样品、完整细胞和坏死细胞的DNA浓度如图3b所示。在I期和II期,厌氧区下游完整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百分比与厌氧区上游无显著差异(p > 0.05)。污泥上清液中的DNA浓度也是如此(p > 0.05)。但在III期,厌氧区下游完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厌氧区上游(p < 0.05),厌氧区后坏死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厌氧区前(p < 0.05)。这表明III期细胞的稳定结构被破坏。此外,在第III阶段,厌氧区下游污泥上清液中的DNA浓度显著高于厌氧区上游(p < 0.05)。这些数据表明细胞裂解是由于污泥发酵而发生的,有机物在连续流PNPRF反应器的第III阶段排出。这解释了厌氧培养11小时后VFA的增加,从而节省了污水处理中的外部碳源,也解释了第III阶段污泥产量减少的原因。与I期和II期以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为主的EBPR系统相比,III期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PNPRF系统节省了碳源添加量,减少了污泥排放,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
图3 (a)典型循环中氨基酸的变化,(b)污泥上清液、完整细胞和坏死细胞中的DNA浓度。
4 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稳定部分硝化的机理
为了研究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稳定部分硝化的机制,功能基因的RNA表达、基因和转录水平的种群动态以及AOB和NOB的活性如图4所示。图4a和图4b分别显示了硝化细菌在II期第76天和III期第210天的amoA、hao和nxrB基因的RNA表达。在本研究中,RNA表达定义为 (ax-a0)/a0,其中a0是amoA、hao和nxrB基因在II期开始时的初始转录,拷贝数/g MLSS;ax是amoA、hao和nxrB基因在II期和III期的转录,拷贝数/g MLSS。如图4a所示,在II期厌氧和缺氧阶段,amoA、hao和nxrB基因的RNA表达下降。在好氧段,amoA和hao基因在3 h开始响应,nxrB基因在4 h开始响应。这表明与amoA和hao基因相比,nxrB基因的响应更缓慢。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表明厌氧和缺氧阶段的干扰抑制了NH4+-N氧化为NO2--N和NO3--N,且AOB的活性恢复早于NOB。图4b显示了III期的RNA表达。在厌氧期延长抑制15 h后,amoA、hao和nxrB基因的RNA表达抑制分别是II期的1.75倍、2.62倍和4.64倍。在好氧段,amoA基因在15.5 h开始响应,hao基因在16 h开始响应。然而,nxrB基因在整个好氧阶段都没有响应。与amoA和hao基因相比,延长厌氧阶段对nxrB基因的负面影响更显著,这是在III期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实现稳定部分硝化的主要原因。
图4c显示了AOB和NOB在基因和转录水平上的种群动态。该值由lg x计算,其中x是通过QPCR和RT-PCR测量的基因拷贝数和转录拷贝数。III期NOB(Nitrobacter和Nitrospira)丰度显著低于I期和II期(p < 0.05),AOB则较高(p < 0.05)。硝化细菌(AOB+NOB)中AOB的比例从I期的19.12%增加到III期的99.79%。AOB是第III阶段导致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稳定的部分硝化作用的主要硝化细菌。此外,AOB和NOB的活性如图4d所示,NOB的活性在I和II阶段高于AOB,在连续流反应器中没有亚硝酸盐积累。在阶段III中,AOB的活性约为NOB的10倍,导致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的NAR为99.4%。
图4 (a)和(b)功能基因在II期第76天和III期第210天的RNA表达谱,(c)基因和转录水平的种群动态,(d)连续流反应器中AOB和NOB的活性。
5 基因和转录水平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图5显示了通过高通量测序测量的基因和转录水平的前8位微生物。确定了II期和III期微生物群落的cDNA差异。需要注意的是,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是I期和II期的优势PAO,而Tetrasphaera的相对丰度为0。先前的研究表明,内源性反硝化以Candidatus Competibacter为主,以还原NO2--N和NO3--N。在本研究中,A/O/A工艺的后反硝化分别在I和II阶段去除了11.6 mg/L和16.6 mg/L的硝酸盐。Candidatus Competibacter的相对丰度在I期和II期的转录水平上分别为11.2%和18.9%。在II期,Nitrospira(NOB)的基因和转录水平分别相对丰度是Nitrosomonas(AOB)的2.89倍和2.24倍,该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第II阶段没有亚硝酸盐积累。
在III期,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的相对丰度下降到0。Tetrasphaera在基因和转录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1.2%和72.8%,表明Tetrasphaera是III期的优势PAO。这些数据还表明,延长厌氧段对具有发酵能力的Tetrasphaera比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更有利。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在III期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II期(p < 0.05)。图S4和图S5显示了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在III期的丰度和转录活性的变化。在厌氧段的HRT增加到15 h并且没有向进水中添加外部碳的情况下,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Candidatus Competibacter的丰度和活性在阶段III中下降。此外,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的丰度和活性衰减率高于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先前的研究证实,低有机负荷和饥饿会对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Candidatus Competibacter产生负面影响。在第III阶段,Nitrosomonas在基因和转录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分别是Nitrospira的13.93倍和29.86倍,确保了连续流PNPRF反应器中稳定的部分硝化。
图5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的前8菌属以及II期和III期的cDNA差异。6 本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中养分去除性能与其他系统的比较如表2所示。大部分关于同步部分硝化-内源反硝化和除磷的研究都是在SBR中进行的。研究连续流系统中的去除性能与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更密切相关。先前的研究在连续流反应器中实现了部分硝化,但没有研究去除PO43--P和污泥减产。一项研究通过添加初级污泥发酵物作为外部碳,在连续流系统中实现了N和P去除,而没有亚硝酸盐积累,与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相比,观察到污泥产量减少了6%。本研究中,Tetrasphaera在III期基因和转录水平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1.2%和72.8%。同时部分硝化-内源性反硝化和除磷过程在连续流系统中运行,没有向进水中添加任何额外的碳。NAR达到99.4%,对TIN和PO43--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7.4%和100%。与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I期和II期相比,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PNPRF系统III期污泥日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5.6%和61.9%。
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系统碳源缺乏、污泥排放量大和部分硝化不稳定是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主要问题。图6显示了本研究中由Tetrasphaera主导的连续流PNPRF工艺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和除磷工艺相比的优势。本研究在进水中不添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仍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解决了实际生活污水处理中碳量有限的问题。由于Tetrasphaera作为PAOs具有发酵能力,VFAs通过发酵排出体外,为污水处理提供碳源。细胞裂解解释了减少日污泥排放量的原因,节省了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成本。此外,在连续流PNPRF系统中建立了稳定的部分硝化作用。与传统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中作为反硝化电子受体的NO3--N相比,本研究中作为反硝化电子受体的NO2--N减少了对碳源的需求,因为NO2--N的还原当量较少。与传统的以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为主的EBPR系统相比,以Tetrasphaera为主的PNPRF系统节省了碳源,减少了污泥排放量,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运行成本。
表2 本研究与其他系统中养分去除性能的比较(平均值 ± 标准偏差;n = 3)(原文表4)。
图6 与 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和除磷工艺相比,本研究中以Tetrasphaera为主导的连续流PNPRF工艺的优势。
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工艺,在以Tetrasphaera为主的连续流系统中实现部分硝化、EBPR和原位发酵,以处理低COD/N实际生活污水。虽然进水没有添加外部碳源,但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延长厌氧期不仅有利于Tetrasphaera克服具有发酵能力的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而且与amoA和hao基因相比,对nxrB基因的转录反应产生更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稳定的部分硝化。此外,在延长的厌氧阶段,由于污泥发酵而发生细胞裂解,导致每日污泥排放量减少。总体而言,本研究解决了连续流系统部分硝化不稳定、碳源不足、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过程中污泥排放量大等问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