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轮疫情现况
截至 10 月 19 日 17 时,本起疫情(内蒙古-陕西等地疫 情)累计发现感染者 24 例,其中确诊病例 22 例、无症状感 染者 2 例;疫情涉及 7 省 8 地市,其中陕西 8 例、甘肃 6 例、 内 蒙古 5 例、宁夏 2 例,湖南、贵州和北京各 1 例,传播 范围广、扩散风险高。同期,还有内蒙古二连浩特疫情,累 计报告感染者 4 例;云南德宏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 51 例, 此两起疫情发生地已进行严格管控,专家研判外溢风险较 低。
(二)本轮疫情特点
一是疫情源头尚在流调溯源中。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陕 西西安指示病例与近期国内已发现传播链的新冠毒株序列 和国际数据库新冠序列同源性低,均为新的传播链。
二是波及范围广。目前发现的感染者主要与旅游景点的 游客有关,潜在风险人员的跨地区流动性大,涉及到的省份 较多,专家研判疫情进一步扩散风险较大。
三是传染性强。本起疫情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部分病 例的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载量高,排毒量大,传播力强,在 暴露人群中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较高。
四是疫情涉及的部分省份缺乏实战经验。本起疫情主要 5 发生在西部省份,不少省份前期疫情控制较好,缺乏处置聚 集性疫情的实战经验,疫情发生的部分地区较为偏远,防控 能力相对薄弱。
总体来看,本起疫情防控形势比较复杂、防控难度比较 大,全国各地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三)流调溯源工作要求 针对目前涉疫省份,要严格按照聚集性疫情处置指南要 求,抓住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坚决果断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特别要充分发挥流调队伍和核酸检测作用,尽快、尽早开展 流调溯源。
流调溯源要坚持“3、4、5”的总体要求。
“3” 就是强化公卫、公安、工信 三公(工)协同;
“4”就是突 出“早、快、严、实”的 要求。“早”,就是落实“四早” 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强化监测预 警,严格落实“逢阳必报、逢阳即报、接报即查、先管后筛” 的工作要求, 为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第一时间釆取 应急处置措施、第一时间做好舆论引导奠定基础。“快”, 就是出手快,迅速建立提级指挥、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省 级决策,市、县级抓落实,搭建统一信息流转平台,做到“响 应快、决策快、处置快”,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跑在病 毒前面。要按照疫情处置黄金 24 小时的时间节点强化疫情 快速应对处置,现场流调处置做到“2-4-24”,流调队伍 2 6 小时内到达现场,4 小时内完成 流行病学核心信息调查,24 小时内完成感染者全面信息调查,为精准、高效落实风险人 员排查、区域管控等措施赢得时间。相关省份要尽快完成病 毒基因测序和分析工作,为疫情防控和溯源提供更多有效信 息,中国疾控中心根据各地需要随时提供测序相关的协助。 “严”,就是管控严,第一时间开展重点人员、重点场所排 查,迅速判定密接、次密接和其他风险人群, 实行严格管控, 科学精准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严格落实相应的社 区防控措施,筑起严密的“防火墙”,确保在最短的时间以 最有力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实”,就是措施实,要充分 发挥专家作用,科学研判疫情风险,根据风险研判精准划定 包围圈,加快排查筛查速度,坚决不放过一个潜在感染者。 要边流调边管控,对风险人群及时排查到位,落实赋码、核 酸检测、隔离管理等措施。确保在 8 小时内将发现的所有密 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落实及时隔离、应 隔尽隔、规范隔离的要求。
“5”就是流调溯源坚持“五个 结合”。
一是坚持传统流调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也就是 三公(工)协同;二是坚持现场流调与核酸检测、临床诊治 相结合;三是坚持流调分析与实验室比对相结合;四是坚持 查人、查物、查环境相结合;五是坚持境内与境外相结合。
由于本起疫情涉及多个省份,为了统筹做好流调溯源工 7 作,国家专门设立了针对本起疫情的流调溯源专班,与相关 重点省份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相关省份要在国家的协调指导 下,建立联合溯源及病例信息协查机制,完善相关省份间信 息沟通和交流渠道,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共享,保障全国疫情 防控大局。 针对目前尚无关联疫情报告的省份,要始终绷紧疫情防 控这根弦,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加强发热病例监测和疫情 多点触发监测,加大重点人群筛查力度,提升疫情早发现能 力,严格落实“逢阳必报、逢阳即 报",一旦发现疫情立即 启动应急响应。近期本土疫情多与赴内蒙古额济纳旗等景区 旅游相关,各省应当立即启动对近期赴这些地点旅游人员的 摸排工作,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人员并实施有效管控。陕西、 内蒙古、甘肃等省份要及时向相关省份和地区发布风险人员 协查信息。相关省份接到协查任务后,要第一时间组织对排 查到的风险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确保时空伴随者 24 小时内、重点区域驻留人员 48 小时内完成协查任务,及 时发现和管控可疑的感染者。
(一)深刻认识当前防控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 一是感染的源头还不清晰。
一是在前期流调的基础上,已经 有了可能的指向,还需要进一步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二是风 险的窗口期还不明确。此次疫情是通过主动检测发现的,“0 号”病例还要进一步排查,流调追溯的时间起点, 还不能完全 确定。
三是波及的范围较广。目前的感染者大多有旅游景点 8 和航空交通等行动轨迹,前期国庆假期出游人员众多,旅游 景点人群集中,相互交叉感染和扩散的风险较大,不排除未 来报告病例的范围进一步增加。
四是部分涉疫地区能力薄 弱。此次疫情发生的部分省份和地区较长时间没有发生疫 情,缺 乏实战经验,流调、检测、救治等现场处置能力不 足, 特别是疫情发生在西部地区,防控资源和力量相对薄 弱。这些,都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要做 好打硬仗、打大仗的准备。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 担当,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就是“国之大者”,把疫情防控工作 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 理、松劲心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集中主要精力、 主要力量抓防控,特别要抓住疫情处置的关键期,从严从紧 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落地,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力争将 本次疫情控制在点上,将经济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二)坚决果断处置好聚集性疫情 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做到“六个坚决”,科学精准有 效 做好应对处置。
一要坚决快速激活应急指挥系统。迅速进入 战时状态,建立提级指挥、靠前指挥、一线指挥的领导机制 和多领域专家参与的专家会商、决策咨询制度。科学划定、 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区域,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加强重点地区 管控,对机场、客运交通、集中隔离点等重点场所进行问题 隐患再排查,堵住漏洞。要及时通报流出人员信息,给各地 追踪排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争取时间。
二要坚决以核酸检 9 测扩大预防。结合流调溯源等情况,科学合理确定核酸检测 和社区管控范围,对重点地区实施全员检测、必要时开展多 轮检测,尽快摸清底数。
三要坚决科学精准做好流调溯源。 目前的关键是流调溯源,要按照“三 工(公)、四早、五结 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研判行动轨迹,配合传统的 面对面流调,快速精准锁定目标人群,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 找到可能的密接、 次密接,缩短感染者和密接在社会上的 停留时间。对流调溯源发现已离开本地的人员,要第一时间 向有关地区进行通报。
四要坚决做好社区防控。要建立网格 化管理机制,实行“三级包保”和“五包一”制度,落实社区防 控措施,共同做好核酸筛查、流调溯源、人员转运、隔离管 控、健康监测、服务保障等工作。 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社 区防控方案》的要求,精准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科学精准实施分类管理 措施。要组织好感染者家庭、相关 小区、发热门诊、隔离点等污染环境的消杀工作,消杀后进 行环境采样检测,做好质量评估,消除安全隐患。
五要坚决 严格隔离防疫管理。提前储备好集中隔离点,落实集中隔离 要求,确保集中隔离、应隔尽隔。全面落实隔离人员健康监 测,严格实施单人单间集中隔离,做好隔离点服务保障。发 现相关症状后要第一时间报告,并按规定做好转运诊治。
六 要坚决做好患者救治工作。
一要坚 持“四集中”原则,要指定条件 好的综合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准备高水平医护团队,全力救 治患者。 其他地区,要做到“三个强化” ,坚决防范疫情输入扩 10 散。一要强化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防线。将监测关口前移一 步,对重点人群要“应查尽查” “应检尽检”,实行“逢阳必报、 逢阳即报、接报即查”,对可疑阳性人员要坚决先管起来,相 关信息先推出去,第一时间落实防控措施,避免产生第二、 第三代病例,避免 引发跨区域传播。
二要强化疫情播散区 域协查防线。目前,流出人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跨区 域协查的效率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增强区域协查工作主动 性和及时性,强化协作配合,尽快形成合力。对外省份流入 风险人员,相关部门要共同配合,扎实开展落地查人,及时 做好相关人员的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特别要排查有近期疫 情发生地旅居史、与感染者时空伴随关系的人员,由于风险 窗口期尚不明确,各地可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排查的起始时 间,必要时可适当扩大时间跨度。
三要强化疫情应急处置准 备。提前储备好相关能力,做好相关预案。一旦发现疫情, 要立即激活应急指挥体系。要坚决避免出现疫情估计不足、 应急处置不够迅速等问题,该采取措施的都要尽早采取措 施,形成疫情应急处置的强大合力。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 控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一年多来的防控经验和先进地 区做法,科学精准地釆取防控措施, 降低对经济社会的影 响。
(三)从严从紧加固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 常态化情况下,关键在于“防”;处置突发疫情, 关键在 于“快”;阻断疫情传播,关键在于“准”。要态度坚决、措施 果断,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和链条。
一是从严落实外防输入措施。要始终把外防输入的各项 工作举措落实落细,坚持人、物、环境同防,重点加强个人 防护和闭环管理。要严格做到入境人员与国内旅客通道的物 理隔离,切实落实口岸高风险人员个人防护、闭环管理,做 好进口高风险物品和环境 消毒处置。要严格规范隔离管理, 对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健康监测、闭环管理。要严 格执行居家健康监测要求,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置,严禁居 家健康监测期间参加聚集性活动。
二是从严落实监测预警措施。要做好重点人员监 测, 针对机场港口、医疗机构、隔离场所、冷链作业 等重点岗 位人员,做好风险等级划定,落实每日健康 监测,加密核 酸筛查频次。要做好物品和环境监测,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及 相关环境、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场所环境等 的定期核酸检测。要收集药店、发热门诊、教育机构、基层 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预警信 息,建立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提高信息研判和预警响应 的及时性。
三是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疫情防控。要加强旅游景 区疫情防控,能预约尽量预约,控制游客接待上限,严格落 实扫码登记、“一米线”、戴口罩、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消毒等 要求。要加强影剧院、体育场馆、商场超市等室内公共场馆 疫情防控,做好场所的通风 换气和清洁消毒,必要时启动 人员限流措施,避免人 群聚集。要加强餐饮住宿场所疫情 防控。宾馆、酒店、民宿等住宿场所要做好入住人员登记和 12 健康监测,餐饮单位严格查验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核 酸检测 和消毒等证明,提醒顾客就餐时保持距离、非就餐 时佩戴口罩。要严格落实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等重点场 所日常清洁、通风和消毒等防控措施,严格体温检测,提醒 旅客按要求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四是强化防控力量储备和应对处置。要建立卫生健康、 疾控、公安、工信等多部门组成、数量充足的流行病学调查 队伍,分梯次组建流调小分队,提升疫情流调处置能力。要 持续加强核酸检测队伍的储备和能力提升,按照发生疫情后 能在较短期限内迅速完成全员核酸筛查的要求,准备釆样和 核酸检测队伍。要储备足够数量的集中隔离点和隔离房间, 建立备用隔离点清单,确保发生疫情后能迅速启用。要推广 上海等地疫情处置经验,紧紧围绕疫情处置黄金 24 小时的 时间节点,现场流调处置要做到“2+4+24”,为后续的风险人 员排查、区域管控等措施落实赢得时间。
(四)切实压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各方责任 一是责任要压实。
一是严格落实辖区、行业部门、单位、 家 庭个人“四方责任”,对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疫情防控工 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 都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和有关 部门要按照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指导各地加强防控 工作。
二是工作要细致。疫情防控是一项具体的任务,防控措 施的落实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实实在在、精准到位,杜绝 13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不能纸上谈兵。对疫情防控工作的 贯彻 落实一定要细而又细,确保落地见效,不能有丝毫疏 漏。要加强疫情防控应急值守,确保 24 小时联系畅通。防 控关键岗位要安排熟悉工作的人员,留足人、值好班,确保 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切实保障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有 效落实。
三是宣传要到位。各地要及时发布疫情、风险地区、风 险场所等信息,提醒风险人群自觉报告可疑接触史和旅居 史,及早主动进行检测。要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倡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 交距离等良好习惯。特别是要做好疫情发生地滞留人员的工 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健全完善相关方案,在经过一定频次的 核酸检测,排除感染传播风险后,采取闭环运送等措施,使 其及时返回,既要严防疫情外溢风险,又要尽可能服务好群 众,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舆情。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及时向党委政府主 要同志汇报会议有关要求,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 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坚决果 断处置局部聚集性疫情,从严从紧加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防 线,确保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主会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同 志,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卢江同志,国家卫健委、国 14 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司局,中国疾控中心,监督中心负责同 志。 分会场: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同志,各省区市联防联控机 制负责同志,卫健委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处室和省疾控中 心、省监督中心的负责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