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越过山丘不回首
DOCTOR
李俊
越过山丘不回首
人物介绍
李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肝胆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和临床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等科研课题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第二军医大学“银手术刀”和“国之名医—青年新锐”称号。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普外科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肝胆良恶性疾病的外科综合治疗。临床特色为:1. 精于肝胆恶性肿瘤的根治切除及微创手术。累计完成各类肝胆外科手术4000余例,包括肝癌的腹腔镜下半肝切除和肿瘤降期后扩大半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和胆囊癌根治术等复杂手术。2. 应用介入联合靶向、免疫等综合措施,使约30%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重获手术机会,显著延长生存。3. 贯彻个体化复发防治于全程,使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下降约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采用以再次肝切除为中心的综合模式治疗复发性肝癌,大量病人再次手术后长期存活。
第一视角
李俊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无止境地探索;也因为相信,所以步履不停翻越每一座山丘。”李宗盛一首《山丘》,低吟浅唱,道出了人生的展望与回首,感动无数“有经历”的人以及纷至沓来的追梦者,也包括李俊,他如是说:“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我们,若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造成遗憾,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在世界范围内,肝癌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它的全球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相关死亡率中排名第四。中国是肝癌大国,占有全世界55%的病例。肝癌已经和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一起成为我国五大疾病死因。
如今,肝癌已进入综合诊疗时代,在多学科协作模式和精准诊疗理念的推动下,肝癌外科治疗水平取得显著进步,主要体现为病人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李俊告诉我们,“以前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是相等的,意味着有多少人患病,就有多少人死亡。如今,部分病人得到很好的根治,能存活十年以上,这令人感到非常鼓舞。当然攻克恶性肿瘤不能只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地不懈奋斗。”
因此,李俊常说,不要老是盯着影像报告、化验单看,更重要的是关注病人的整体情况。病患精神状况以及各种体征是动态的,病人疾病的变化往往首先会表现在身体的各种不适、医生应该及时抓住这些蛛丝马迹,针对性的检查,往往会发现隐藏的细节。
同时,手术并不是抗癌治疗的全部,术后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需要不断开阔思维。求索之路,步步维艰,越过众多山丘,仍见峰峦叠嶂,道阻且长。很多的时候,上山的路途并不顺畅,明明可见的距离却总也过不去。但前面的人一直呼唤,后面的人一直追赶,山路崎岖却并不孤单。
“有人翻越山丘,遇到自己灵魂的倒影,欣喜而拥,欢歌同行;有人另辟蹊径,孤寂勇敢,毅然独行。我翻越山丘,从不疲乏。但愿归来,山海广阔,岁月风平。”李俊深信未来,在他的心里总有微光照亮浮空的灵魂以及瑰丽的梦。
1.从医之路
说起从医的初衷,李俊笑道,那应该起源于儿时的耳濡目染。
由于母亲是医生。从小,李俊就对医学非常感兴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穿着白大褂又很潇洒帅气”,他想,没有什么比这更加伟大崇高的了。
于是高考后,李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并顺利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就读。经过复杂艰涩的基础课程学习后,2000年,他在湘雅医院的外科开启了医生的职业生涯。第一个实习的科室,就是当时的外科21病区——肝胆外科。
一生的缘分就此结下。
跟着老师,李俊参与了肝脏、胆道和胰腺的相关的手术,每一次无影灯下的实操,都让他对肝胆外科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临近本科毕业,李俊思索着继续深造的去向。恰巧,当时湘雅医院主攻肝脏肿瘤治疗的主任刚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进修归来,就笑着说:“那你不如就去考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生。”在那个年代,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我国肝胆领域的领头羊,更是黄埔军校,目前行业内的领军人才很多都曾在那里学习深造过。
这一句不经意的笑谈,李俊却真真切切地听进了心里。
命运总会眷顾闪光的灵魂。2001年,李俊成功考入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师从沈锋教授。沈锋教授是我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吴孟超老先生的学生之一,造诣精深。在这肝胆外科的精英荟萃之地,李俊跟随着老师,从一个年轻的小医生开始成长,这段精勤不倦的从医治学之路,一走就是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间,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至今难忘。
第一次参与中肝叶肿瘤切除手术,李俊就遇上了肝后下腔静脉段的破裂。那一刻,空气仿佛凝滞,血液瞬间从破口涌出,迅速溢满了整个视野。在那样的危急关头,无论曾经历怎样的历练,每一名外科医生的神经都是绷紧的。“现在我还能回忆起那一刻的手术室”,李俊感叹道,“着急和紧张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快速准确地控制出血,缝合破裂口。每一分钟都像在钢丝桥上颤颤巍巍地行走,稍有恍惚,就是生命的代价。”
正因肝胆外科一旦付出代价,往往太过沉重,每一次手术,才更要慎之又慎。如今,诊治病人时,即使面对相对擅长的肝脏占位性疾病,李俊也会时刻提醒自己,切忌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漩涡。在诊断明确后,他要求自己不依赖于影像资料的文字报告,而是仔仔细细地看片子,带病人去做B超,在每一个细节中推敲手术的方案。
“不能有半分差池”。他始终记得老师的教导,“对于病人术前的评估要细之又细,在手术台上眼观六路都不够,要眼观八路,将所有的一切尽量掌握”。
“每一次术中的意外,都说明术前的预案还不够充分。现在,我对手术愈加有敬畏之心,当年资渐长,越复盘就越知道怎么细致都不为过,越主刀就越谨慎。”
今年,李俊又为自己增设了一个挑战:他离开了工作二十年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来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担任肝胆胰外科主任。谈到这一选择,李俊调侃着形容,这是一场“二次创业”。
创业,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迎难而上,这一直都是勇者不惧的姿态。
退伍,并不意味着结束,
而是另一个征途的开始。
2.会做,会写,会说
我国现代普外科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裘法祖老先生,曾予学生六字箴言:会做、会写、会说。
“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裘老的“三会”要求其实就代表着临床、科研和教学啊!首先通过临床实践,看到现象,然后基于科研把现象提升为规律,把经验总结成文字,找到不足,再反哺临床工作,最后通过教学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承下去。要做到“三会”,最重要的是,要有心,更要用裘老的“三知”要求自我——“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对待医学的衷心,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对于李俊而言,他总在时刻警醒自己,时刻复盘来时的道路,跟上并期待能引领时代极速前进的脚步。
“如今整个外科都在走向微创化,不再是‘伟大的切口代表伟大的外科医生’,而是精准切除病灶并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组织。如今,腹腔镜或者机器人辅助的肝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乃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已经十分成熟,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同一个肿瘤,微创外科的创伤更小,病人恢复更快,接受度更高,而长期预后并无明显差别。在免疫靶向治疗时代,肝胆胰外科医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科医生,而是兼任外科、肿瘤内科的综合角色。不仅要知道如何做手术,更要知道如何有效的抗复发、部分不能手术的病人如何合理的治疗。”
而医学的高度,并不只取决于技术的难度。真正的分水岭,其实藏在医患之间。
2014年,李俊曾任吴孟超老先生的医疗工作秘书。那段与吴老朝夕相处的时光,对他影响深刻。李俊记得,做吴老的秘书时,92岁高龄的老先生依旧精神矍铄。一个上午,他能做三台肝癌切除手术,手术全程亲力亲为,“最后缝合腹壁切口之际,还是我们把吴老劝下来的”。对待自己的学生,吴老十分严厉,但对于病人,他却充满温情,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诉,仔细阅读病人所有的就诊资料,撰写病历极尽详细,一丝不苟。
缅怀吴老
“选择了医学后,你到底把它当成一份工作,还是一份事业?对吴老而言,答案显然是后者,他将肝胆外科真真正正地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这般极尽为病人着想的大医仁心,令李俊深受触动。仿佛是一种传承,在精准医学的新时代,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设备药物在变、治疗方案在变,但那份藏在白大褂下、言语温情中的医患关怀,似乎从来不曾改变。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时,李俊就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
那是一位被诊断为肝癌的病人,经家属同意进行手术时,打开腹腔,李俊发现,病灶是一个位于膈肌上的巨大肿块,并且突入肝实质内生长。李俊意识到病人的术中诊断与术前诊断之间有偏差,于是立即停止了原定的手术,并告知家属实情,反复沟通后取了肿瘤组织送病理活检,并结束手术。
不料,病人既往曾患肺结核,术后发生了呼吸衰竭,必须马上至重症监护室救治。手术未按原定方案进行,术后又突发新情况,病人家属情绪一度十分激动。
但李俊心平气和地告诉病人女儿:“当我在术中看到那样的情况时,我选择只做活检手术是对您父亲的生命负责。术中诊断不明确,随便进行手术治疗,有可能给您父亲带来不必要的创伤,却于病情无丝毫帮助。你对我的任何意见,我都接受,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你父亲救治过来。”
李俊在重症监护室联合呼吸科的医生一同实施抢救,病人逐步转危为安。另外活检结果也表明病人所患疾病为淋巴瘤。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不属于李俊的专业范围,也证实了李俊选择终止手术是正确的,即便如此,李俊仍然找到瑞金医院血液科的专家为病人提供治疗。
看着李俊忙前忙后,病人家属的态度从不满变为平静,又从平静渐渐转为感动。一场干戈就此化解,所需,仅是一段坦诚真挚的沟通,与一颗切切实实的真心。
“医生和病人是战友关系,共同的敌人是疾病。还是那句话,医患之间,彼此理解说易行难,医生绝不能因为专业知识的不对等,就高高在上,态度生硬,要把自己多放到病人的位置上想一想。”
在生活中,李俊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热闹的人,他的话不多,甚至有些偏静。在沉静如海的精神世界中,一把手术刀,就是千千万万言。
“就像李宗盛的《山丘》所说,爬过山丘的时候,我们总是回头看,总想着后面还有别的路,而爬到山顶之时才发现,其实早已无路可退。所以,就一往无前地向前走吧。”
无影灯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