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麻醉标准操作流程:神经外科麻醉标准操作流程
一、麻醉前准备
1.麻醉前病情估计
意识状态反映了颅脑组织损伤的程度,高颅压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表示脑疝形成、病情危重,注意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纠正的情况,了解肿瘤大小、位置等。
2.静脉通路
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选择套管针的型号,一般选用18G。预计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或大出血的患者应准备中心静脉置管。
3.麻醉设备
常规准备并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插管用具、吸引设备、注射泵、有创监测设备。
4.麻醉监测
常规监测包括外周直接动脉压 (应避免反复穿刺不成功而延误手术时机)、ECG(Ⅱ、V导联)、无创脉搏氧饱和度、PetCO2
5.药品准备
按计划准备麻醉药品、血管活性药及其他药品,抽取、稀释并贴上标签,需泵注的药品抽取后接连接管安装到输液泵。准备抢救药品,随时可取,并常规抽取阿托品0.1mg/ml、麻黄素 6mg/ml,预计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的患者,备去氧肾上腺素 40μg/ml。
6.液体管理
输液的目标是维持血管内容量并形成高渗状态,可使用等渗 0.9%生理盐水和胶体液。
二、麻醉实施
1.麻醉前用药
东莨菪碱 0.3mg 加苯巴比妥钠 0.1g,麻醉前 30min 肌内注射。
2.麻醉选择
全麻。
3.麻醉诱导
(1)镇静药:咪达唑仑 0.05~0.1mg/kg.
(2)麻醉性镇痛药:舒芬太尼 0.2~0.4μg/kg。
(3)静脉麻醉剂:丙泊酚 1.5~2mg/kg,或丙泊酚血浆/效应室靶控浓度 2~4μg/ml。
(4)肌松药:罗库溴铵 0.6~0.9mg/kg或维库溴铵0.1mg/kg。
4.麻醉维持
丙泊酚50~150μg/(kg·min)(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2~4μg/ml)复合吸入麻醉,间断追加镇痛药、肌松药。
5.苏醒
大剂量长效镇静、镇痛药在手术结束前尽量避免应用,及时处理拔管时剧烈的应激反应。带管送返病房的患者需要呼吸良好,同时要有一定镇静,避免转运过程中患者呛咳、躁动。
三、特殊神经外科手术
1.颅内动脉瘤麻醉要点
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术前应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麻醉诱导时应避免高血压、低血压。术中适当控制性降压使瘤体松弛(MAP为50~60mmHg),可降低瘤体破裂出血的风险。动脉瘤长久性夹闭后,需防止术后血管痉挛。
2.后颅窝手术麻醉要点
后颅窝肿瘤可致脑神经损伤、小脑功能障碍,累及脑干生命中枢时可导致生命体征紊乱,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后颅窝肿瘤手术时采用坐位,应防止静脉空气栓塞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时间长,麻醉药易蓄积,应留置气管导管并重点护理。
3.神经电生理监测麻醉要点
肌松药和吸入麻醉剂可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诱发电位,一般麻醉诱导后避免使用肌松药,吸入麻醉保持在 0.5MAC 以下,加大静脉麻醉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同时避免患者体动。
4.神经功能手术术中唤醒麻醉要点
开颅、关颅过程中镇痛必须充分,麻醉与清醒间过渡要平稳,尽量减少镇痛药和镇静药对皮质脑电描记和皮质直接刺激测试的影响。要有效控制气道,避免呼吸抑制,保证术中的舒适性而无误吸、躁动、遗留心理障碍等。常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开颅/关颅头皮神经阻滞、切口和硬膜浸润,结合快速代谢的短效全麻药丙泊酚和麻醉性镇痛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镇静深度。术中不使用肌松药。
本文摘自《围麻醉期操作决策与管理规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