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暗处无法看清?

2021
10/20

+
分享
评论
端点医药
A-
A+

为什么我们在暗处无法看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突然从亮堂的地方进入暗处时,会经历短暂的失明;感觉在明处看到的东西会比暗处看的清楚。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下面请听小编细细说来。一般来说当我们谈到人类视觉的时候,会根据位置和功能的不同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光线通过眼睛结构之后投射到视网膜上,感光细胞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由视神经传导到视觉中枢进行进一步处理,最后形成我们所谓的视觉。(见图1)

图1. 视觉形成过程

       感光细胞包括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两种光感受器的基本形态相同,主要分为外节和内节。外节为感光部分,电镜下可见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他们是外节的一侧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膜盘上镶嵌有感光物质。内节包含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与突触末端相连。(如图2)

图2.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结构[1]

        表1对比了两种细胞的特征。视杆细胞可以接收微弱光线的刺激,分辨物体的形状和运动,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视锥细胞能在明亮的条件下,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主要分为S型、M型和L型3种,对应着波长的短、中和长,不同的视锥细胞会对某一个特定波长的颜色异常敏感。

表1.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特征[1]

       由此可见,我们能在暗处视物,视杆细胞功不可没,那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呢?视杆细胞的视色素叫做视紫红质,在暗处呈粉红色,是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的。视黄醛由维生素A氧化而来,在暗处呈现扭曲的11-顺型异构体,在受到光照后转变为较直的全反型异构体,后者将不能与视蛋白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视紫红质失去其颜色(漂白)。

图3. 视杆细胞外节的超微结构示意图[2]

       人在暗处视物时,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这是人在暗处能不断视物的基础。光线愈暗,全盛过程愈超过分解过程,视网膜中处于合成状态的视紫红质数量也愈高,这也使视网膜对弱光愈敏感;相反,人在亮光处时,视紫红质的分解增强,合成过程甚弱,这就使视网膜中有较多的视紫红质处于分解状态,使视杆细胞几乎失去了感受光刺激的能力[2]。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这最终要靠由食物进入血液循环(相当部分贮存于肝)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2]。夜盲症就是由于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影响了人在暗光处的视力。

       以上仅是视觉系统工作中一个非常具体的环节。一种小小的细胞,在我们的体内也会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看完了它的工作过程,有没有感到很神奇呢?

References

       图1摘自知乎“‘视锥细胞’是如何辨别感知颜色的?”

       [1]Cindy 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2017

       [2]孔繁之 主编,《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九章 感觉器官,第二节 视觉器官,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视锥细胞,视紫红质,视网膜,暗处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