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感统训练的误区,家长一定要知道的真相
我家的孩子看起来这么健康聪明,怎么有时候行为举止这么奇怪?上课自控能力差,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和小伙伴相处。
上述情况,大都是典型的“感统失调”表现。感觉统合训练已经被更多的家长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感统训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一批家长对感觉统合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
误区:小时候不用训练,长大了自然会好?
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很多“关键期”,如爬行的关键期、学讲话的关键期、建立逻辑的关键期等等。关键期的学习十分重要,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3-12岁是孩子各项机能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的很多潜能可能会得不到充分发挥。家长要切记,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好转。所以,请抓住训练的关键期,给儿童进行专业的感统训练。
误区:不注重感统测评
部分家长看到某一项训练能够改善孩子的相同行为,便依葫芦画瓢给孩子做训练。殊不知,儿童每一项异常行为表现的背后,根源都不尽相同。拿语言来说,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原因有八种之多,如呼吸系统、前庭功能、口腔功能、能量、视知觉、听知觉、大脑语言功能区是否激活、是否具备语言环境。
因此,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家长必须要重视儿童感统训练的前提——感统测评。感统测评能够了解造成孩子出现不同行为表现的根源在哪,并通过设置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帮助孩子补齐能力短板。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感统训练机构为孩子测评,以免出现误判延误干预时间,影响孩子一生。
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两个同样年龄的孩子,也会因为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感统训练就是促进每个个体在各自水平发展的过程,尊重个体间差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规律,不可违背。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家长和康复师应该在训练中尊重兴趣,鼓励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尽情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统合训练。用一颗平常心来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天分和才能。不过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干涉了孩子的兴趣,剥夺其自由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机会。
比如有的家长会因为沙子、泥巴太脏而制止孩子游戏;有的父母会因为害怕孩子发生危险而不让孩子爬上爬下;有的父母常常指责孩子拆坏了家里的电器或玩具等。事实上,孩子的早期行为与其神经发育的需要是密切相连的,每一种游戏活动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来说都是有帮助的。贸然进行制止不仅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甚至会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阻碍孩子的兴趣发展,更不要盲目阻止孩子的游戏行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