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完便便回头一看,一马桶血!以为是痔疮,没想到……
“嗯嗯”后
转身看看马桶
你会发现
不一样的世界
63岁的陈大叔两年前发现便便时有血,一直以为是痔疮,没重视。
今年社区体检时,查出大便潜血阳性。他还没当回事,反而家里人不淡定了,极力劝说他去了当地医院做肠镜检查。检查报告让他大吃一惊:
距肛15-18cm见一广基新生物,表面粗糙不平
活检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这是啥
是说得癌了吗
陈大叔忐忑不安
辗转住进了浙大二院城东院区
主管医生充分评估了病情
给出两个治疗方案
↓↓↓
一是直接外科手术治疗
二是进行内镜下病灶切除
但是外科手术需要切除病灶肠管,再进行吻合,手术创伤大。患者和家属商量后,希望尽量选择手术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大半圈肠管都变色了
内镜切除挑战很大
浙大二院城东院区消化内科贾立涛副主任医师接到会诊申请后,仔细分析判断病情,并和陈大叔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他告诉老陈,这片病灶,范围非常广,占了大半圈肠管,而且表面形态不太规则,发展成恶性肿瘤几率很高,必须尽早切除。由于病灶范围大,消化内镜下手术挑战也很大,但是值得一试。
手术方式选择ESD手术。一旦内镜下切除成功,意味着保住了一段肠管,可将手术损伤的代价降到最低。老陈欣然接受。
● ESD手术,又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为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创伤小,对于早癌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当,避免了开腹的痛苦。
确定了手术方案,贾立涛和内镜中心工作人员做好充分准备。
本例手术为困难ESD,主要由于病灶巨大,连成一片,内镜下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范围狭小,需要在一个非常窄小的环境中进行精准操作,极度考验手术者的耐心和技术。
贾立涛上台后,仔细确定病灶范围,粘膜下注射,分离基底,逐步完整切除病灶。术中做好仔细的止血,术后钛夹封闭创面。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细致,力求完美切除。
手术进行了4.5小时,当取出病变组织的一刹那,内镜室众医护不禁一阵惊呼:“好大一片病灶!”测量发现,足足有8*10cm,比一个手掌心还大点!
术后病理提示:(距肛18cm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阴性。意味着手术成功剥离了肠道早癌,效果与外科手术无异。
慎点~
消化内镜下的手术世界 | 右下即比手掌心还大点的病变组织
贾立涛说:如今,体检受到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早癌也发现越来越多。消化道早期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应用越来越广泛。ESD术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非常适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
大肠癌,这些知识要知道
文字丨消化内科 张梦梦
图片丨消化内科提供
审核丨消化内科 蔡建庭
责编丨宣传中心 童小仙
部分图片来源于插画师豆哥以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