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
为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科学对策,我院儿童保健中心在近日成功举办了2021年第10期家长课堂——《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儿童保健中心张婕主任医师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内容、影响因素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等多个方面,为家长进行系统讲解及答疑解惑,获得家长一致好评。
错过直播课程的家长朋友们也无需遗憾,小编帮大家梳理了张主任课程中的要点,一起来学习吧:
言语与语言发育障碍
一、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是指发音的准确性和保持流畅性及节律所表现的缺陷及困难。如:构音障碍、口吃等。
1、构音障碍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错误,如“哥哥”发成“得得”、“小狗”发成“小斗”、“小刀”发成“小高”,造成幼儿构音障碍的原因包括听力障碍、智力落后、口腔结构或功能异常等。
对策:如果发现幼儿有此方面的表现,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口腔功能训练及肌肉按摩,同时遵医嘱,调整食物质地,进行口腔运动游戏等。
2、口吃的主要表现为发音重复、拖延或停止、语句断续不流畅;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包括情绪紧张、模仿他人、语言发育落后等。
对策:在发现幼儿有口吃症状时,家长切莫心急,耐心倾听孩子,避免言语指责,同时给予其一定的心理支持,家庭训练中可增加词汇量、进行语言组织扩展等,必要时就医。
二、语言发育障碍
语言发育障碍是指语言的理解与运用问题,或发展水平落后。儿童常表现为说话迟、表达困难、交流障碍等;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不良语言环境等均可能是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
对策:家长需要为儿童其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利用游戏模仿等方式进行语言训练,鼓励孩子进行集体交往。
同时,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康复训练。
睡眠问题
一、不良睡眠行为习惯
不良睡眠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晚睡、晚起、睡眠时间不规律等,这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是否经常晚睡,是否睡眠不规律,均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习惯。
对策:睡眠习惯的培养,如固定孩子的睡眠时间,并长期坚持;建立睡前仪式,如读睡前绘本故事、甜蜜的熄灯仪式等;营造恰到好处的睡眠环境,如关掉家里的电视机、拉上卧室的窗帘等;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想要孩子的睡眠规律,家长就要尽可能做到早睡早起。
二、夜惊、梦魇、梦游
儿童主要表现为睡眠时突然惊醒、尖叫;不可控的哭闹;下床走动;乱丢东西、凝视、发呆等怪异行为。这可能与遗传和神经心理发育不成熟有关。
对策:在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应尽快到孩子身边,并保持镇定。确保孩子不会伤害自己,必要时需要轻轻控制、引导孩子;避免过饥、过饱、兴奋等可能诱因;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该症状会随年龄长大逐渐好转,严重时,需遵医嘱,短期使药物治疗。
饮食行为问题
一、偏食、挑食
偏食、挑食主要表现为固定或偏好某种或某几种食物,其他食物不吃或少吃。
对策:建议家庭成员围坐就餐,避免特殊化;就餐时,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挑食;吃饭时先给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再给他爱吃的食物;同时,多耐心鼓励尝试,不要因为孩子挑食而指责打骂孩子;定期进行体检,添加必须营养素。
二、食欲差
食欲差表现为食欲不佳、所吃食物少,不爱进食等。
对策:首先需要就医,排除疾病因素,必要时使用药物干预。可以适当延长孩子的进食时间,同时避免指责和强迫进食,改善食物的色、香、味等。
三、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表现为无法吞咽粗颗粒、质地较硬的食物,而只喜好流质、半流质食物。
对策:首先需要就医,排除疾病因素。另外可以重新开始辅食添加过程:按照“稀—稠—细颗粒—粗颗粒—正常饮食”的顺序进行。
情绪问题
一、屏气发作
屏气发作可见于情绪受挫时暴发剧烈哭闹后,主要表现为呼吸暂停、伴随口周青紫、全身强直、角弓反张、甚至短暂意识丧失和抽搐发作,持续30秒或1-2分钟后肌肉松弛、恢复原状,随后哭出声来。
对策:发作时家长避免过度焦虑及无原则地迁就;平时家长应统一教养态度,不溺爱孩子,同时适宜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表达需求。
二、分离焦虑
情绪上表现为好哭泣或吵闹、烦躁,难以安抚和照料,行为上表现胆小不愿离开父母,不愿上学等。
对策:早期抚育者应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其充分、有效的爱及陪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短暂的分离,并恰当处理,做到不欺骗孩子。
其他问题——吮手指
吮手指是指儿童自主或不自主反复吸吮拇指、食指的行为。吸吮拇指是儿童早期的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1-2岁时可自行停止,但有的可持续到学龄期。在紧张时偶尔吸吮拇指是正常的行为,但在5岁后如果仍习惯性地吸吮拇指,可导致儿童牙齿错位、手指角质增生、糜烂或畸形等,有可能还会遭到其他孩子的取笑。
婴儿期母乳不足、过早或强制断奶、喂养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缺失陪伴、情绪焦虑紧张等均可能是造成儿童这一行为的因素。
对策:婴儿尽量母乳喂养,同时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幼儿可以使用适宜玩具或游戏改善环境。家长需要观察引起孩子焦虑紧张的原因,不要责骂及强制制止孩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少该行为。也可尝试其他方法,如将拇指用塑料包起来,或在指甲上涂抹苦味物质等。
总结:学前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
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在了解孩子发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引导,尽可能对于一些异常行为早期识别并进行必要、适当的干预,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