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控制气道并做好气道管理一直是麻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由“瑞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授权转载
如何更好的控制气道并做好气道管理一直是麻醉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回顾气道通气装置的发展史,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无疑是这漫长星河中最耀眼的发明之一。它由一个充气套囊和一根通气管组成,在全身麻醉期间,插入患者口腔声门上位置,维持患者的肺通气。喉罩不仅具有对气道损伤小的优点,同时还可用作气管插管失败时的急救装置。看到这里有没有很好奇,这种看似简单,却很精巧有效的装置,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呢?
喉罩的发明
喉罩的发明者是英国皇家伦敦医院(Royal London Hospital)的麻醉科医生Dr. Archie Ian Jeremy Brain,他也因此荣获了医学未来创新奖(2007年终生成就奖)。1942年7月2日,Archie Brain 出生于日本,其父亲曾是一名英国驻日外交官员。回国后,Archie Brain 就读于St Bartholomew医学院。毕业后,Archie Brain曾前往塞舌尔从事麻醉工作,在此期间两例困难气道的案例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除了气管插管我们还能做些什么?1981年,Archie Brain以讲师身份进入了英国皇家伦敦医院。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美国麻醉学教授Lucien Morris关于气道损伤及气道管理进展的专题报告,再次唤起了Archie Brain的研究热情。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口腔手术患者麻醉时使用的鼻罩即“Goldman Nasal Mask”[1]。某一天,工作休息期间的Brain将鼻罩拉伸后发现这与他利用尸体标本制作的喉部模型极其相似。于是,Brain设法将气管的导管端与Goldman鼻罩的套囊连接在一起,世界上第一个喉罩的原型就此问世,至今它仍保存在英国的伯克郡医学博物馆中。
(First Laryngeal Mask 1981, 源自Laryngeal Mask Anesthesia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2th)
随后在1981年8月,Dr.Brian在肯特郡阿什福德的William Harvey医院为一位40岁行疝修补术的男性患者成功实施了首例喉罩麻醉。至1983年2月,已有约1000名患者接受了喉罩麻醉,此外还首次成功将喉罩用于肠梗阻患者气管插管失败后的紧急抢救[2]。但由于Goldman鼻罩套囊材质偏硬,后逐渐停产,Dr.Brian又展开了喉罩材质的升级研究。经过多次材质的改进,从Goldman鼻罩套囊喉罩、乳胶套囊喉罩、邓禄普套囊喉罩到最终的商业化量产的经典喉罩,喉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得到了改善。
(喉罩材质的进化,源自Laryngeal Mask Anesthesia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2th)
喉罩的更新迭代
1988年普通型喉罩首次在英国上市,其由医用硅胶制成,有富有弹性的垂直栅栏预防会厌软骨的堵塞。普通喉罩由于口咽部的漏气压平均为20cmH2O,在进行正压通气时,一方面通气量不能保证,另一方面存在胃胀、返流和误吸的风险,为后来喉罩的更新迭代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临床应用过程中,Dr.Brian发现个别病例出现喉罩通气管扭曲现象,因而可弯曲喉罩应运而生(1989,Flexible LMA),可弯曲型喉罩特别适用于头颈、口腔、耳鼻喉科等术中易于引起通气管扭曲的手术病例。1992年问世了通气管内含有防止牙齿咬扁的钢丝加强型喉罩(Reinforced LMA)。随后为解决困难气道病人的气管插管,1997年Dr.Brain成功研制出插管型喉罩(Intiubating LMA、ILMA)、一次性使用插管型喉罩(LMA Fastrac)、双管型喉罩(supreme LMA、ProSeal-LMA)[3-4],其中套囊端含有活动性会厌提升板,比普通型喉罩更加接近人体解剖学、更加容易放置,有利于引导置入气管导管,还能通过引流管放置胃管。自双管喉罩被临床使用以来,与普通喉罩相比,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可替代气管内插管,基于以上优点,双管喉罩必将逐渐取代普通喉罩。由于硅橡胶制作的普通型喉罩(LIMA-Classic)价格昂贵,难以在急诊室、救护车及战场救护中普遍应用,另外一些特殊感染的病人如艾滋病等,也不适合重复使用喉罩,后期出现了以聚氯乙烯为材料的一次性喉罩(LIMA-Unique)。
( (a) LMA Classic®; (b) LMA Flexible®; (c) LMA Unique®; (d) Intubating Laryngeal Mask Airway®; (e) LMA ProSeal®; (f) LMA Supreme®——源自:Anaesthesia 2012, 67, 1375–1385)
喉罩的展望
喉罩的问世及其成功推广在麻醉界产生了轰动效应。1990年喉罩被引入中国使用[5],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直到1991年FDA才批准喉罩应用于临床。1996年,ASA将喉罩在困难气道处置流程中的作用由紧急路径调整为常规路径。据报道统计,截至1999年,全球已有1亿名患者成功接受了喉罩麻醉,Dr.Brian坚持不懈的创新像是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麻醉学的前进和发展。
2003年,来自于巴基斯坦的Dr. Muhammed Aslam Nasir发明了一款无套囊喉罩——i-gel喉罩,该喉罩无需气囊充气,其前端与患者的口咽组织更加贴合,刺激更小[6]。
2004年为了改进插管型喉罩存在的杓状软骨损伤、误入食道、需纤支镜引导等缺点,可视性插管型喉罩(LMA CTrach)被发明并推广使用。
回顾喉罩发展历程中的点滴故事,我们不仅赞叹于Dr.Brain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更佩服其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恒心与毅力。面对临床麻醉中的种种困惑,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下一个发明家会不会就是你呢?
参考文献:
1. Joseph Brimacombe . Laryngeal Mask Anesthesia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2th ed. Hardcover. 204:1-30.
2. Brain AI,McGhee TD,McAteer EJ, et al. Thelaryngealmaskiar- way. Develo- pment and preliminary tirals of a new type of airway [J]. Anaesthesia 1985 Apr; 40(4): 356-361
3.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nd scoring system for supraglottic sealing airways: a brief review [J]. Anesth Analg Nov 2004,99(5):1553-9
4. A critique of elective pediatric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 [J]. Paediatr Anaesth 2009 Jul,19 Suppl 1: 55-65
5. 岳礼生, 郑方. 在复苏中应用喉罩通气道的体会 [J]. 中国急救医学 1991, 1(6): 46—50
6. Initial anatom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I-gel airway: a novel supraglottic airway without inflatable cuff [J]. Anaesthesia 2005 Oct; 60(10): 1022-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