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转给你身边的2.5亿胖子:是这群小玩意在坏你减肥大计

2021-10-08 10:22   健康界官方微信

  「每逢佳节胖三斤」,国庆假期只剩个尾巴,你又胖了吗?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人正在越来越胖!   别只吐槽「中年发福」了,节日聚会时,看看同桌的95后、00后,你可能会发现,年轻人们也在越来...

「每逢佳节胖三斤」,国庆假期只剩个尾巴,你又胖了吗?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人正在越来越胖!

  别只吐槽「中年发福」了,节日聚会时,看看同桌的95后、00后,你可能会发现,年轻人们也在越来越胖——年纪挺小、肚腩挺大,而随着腰围越来越粗,慢性病等健康问题也可能在潜滋暗长。  

中国正进入一个飞速肥胖的时代。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超过50%的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者肥胖,18岁以上的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创历史记录。 

从2021年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分泌学》发表的3篇有关中国肥胖问题的论文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普遍超重的严峻问题:大约有6亿中国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是世界第一肥胖大国。  

其实,中国的肥胖人口2016年就正式超过美国。而这超重肥胖率还处于不断上升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肥胖人群规模在2019年已达到2.5亿人以上。  

《柳叶刀》论文提及了中国肥胖人口的分布,北方人的肥胖人口,普遍要比南方人要高。在南方,很少出现肥胖流行率超14%的省份。  

其中,男性肥胖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新疆、黑龙江和河北,还有北京、天津。

64951633656829359  

女性肥胖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新疆、山西、河北和山东,同样也有北京、天津。  

25271633656829958  


中国人越来越胖,饮食变化是主因  

中国人的超重,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其中,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表现为食物中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食物高油高糖、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等。

34211633656830507

图 DOI:10.1111/obr.12124 

2015年的一项研究曾经调查了中国人在1991年到2011年间饮食结构的变化。   结果显示,20年间,中国人从碳水化合物中摄取的能量急剧下降12个百分点,从66%降至54%,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重庆等,这一比例甚至更低。   而从脂肪中摄取的能量则激增22个百分点,从10%上升至32%。  

食用油的消耗量也增幅明显,1991年,19~59岁的人群人均每天消耗食用油23.4克,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9.9克。  

随着食用油的消耗量增加,中国人对食物的烹饪方式也在转变,从

蒸、煮等较为健康的烹饪方法,转变为煎、炒、油炸。


  5751633656837989   78251633656838243

烤串丨图虫创意

中国人在由传统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向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转变,这当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功能代谢。其中,就包括对肠道菌群的改变。  

据估算,一个体重为70 kg的人体内的细菌总量大约有3.8×1013 个,比人体内细胞数(大约3.0×1013 个)还要略多一些。  

人体胃肠道系统寄居着上万亿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共生生理机制。  

虽然它们定殖于消化道内,但其对健康的影响,远不仅仅局限于胃肠道。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在肥胖和心血管代谢疾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医药界的关注。  

78881633656838615  


高脂饮食改变肠道菌群,引发健康预警  

在高脂饮食影响人体健康的时候,肠道微生物群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019年,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李铎教授在在胃肠病和肝脏病学科排名全球第二的期刊《gut》上发表研究,探究了低脂肪饮食、中等脂肪饮食和高脂肪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群、粪便代谢组学和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14011633656838705 图2 DOI:10.1136/gutjnl-2018-317609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217名健康中国成年人(18~35岁),所有参与者的体重指数(BMI)指数都在中国肥胖标准之下。   参与者们被分为3组,在为期6个月的研究中,他们被提供了3种不同的饮食。值得注意的是,这3种饮食的热量是相等的,除了研究者们用脂肪(主要是大豆油)取代了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大米和小麦粉),除此之外,其它的饮食几乎是一样的。  

低脂饮食中,来自脂肪的能量为20%,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为66%,这相当于30年前中国人的营养结构,那时候,中国还很少出现肥胖人群;  

中脂饮食中,来自脂肪的能量为30%,碳水化合物为56%,与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脂肪摄入量相当;  

高脂饮食中,来自脂肪的能量占了40%,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比为46%,接近一些大城市中国居民目前的摄入量。 

结果显示,中脂饮食和高脂饮食降低了厚壁菌和拟杆菌的比例,高脂饮食降低了长栖粪杆菌属的丰度,增加了另枝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而在中国人群中,高丰度的另枝菌属和拟杆菌属可能与2型糖尿病相关。  

粪便代谢物的组成,在低脂饮食者和高脂饮食者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低脂饮食后,粪便中的吲哚和对甲酚的含量较低,吲哚与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而高脂饮食后,粪便中的棕榈酸、硬脂酸等增高,而这两者被认为是可以刺激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的炎症信号,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简单来说,就是高脂饮食者血液循环中的促炎因子,比低脂饮食者明显增加。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即使在摄入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长期摄入高脂肪饮食,也会造成健康成年人的肠道微生物群、粪便代谢物和促炎因子的变化,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93481633656838849


肠道菌群牵线,高脂饮食引发心血管病  

关于高脂饮食是怎么通过肠道菌群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其中一种解释是,肠道微生物将饮食中的胆碱降解为三甲胺(TMA),三甲胺在肠道中被吸收,再转运至肝脏中被氧化为氧化三甲胺(TMAO),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有关。  

国际知名期刊《科学》2021年8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30191633656838947   图 DOI:10.1126/science.aba3683 

研究人员使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证明,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肠道粘膜的炎症和改变肠道上皮细胞的代谢。  

这是因为高脂肪饮食损伤了线粒体的生物功能,导致结肠上皮氧合增加,并且产生了更多的硝酸盐,促进了大肠杆菌的增殖。而这些大肠杆菌将会促进胆碱的分解代谢,从而改变循环氧化三甲胺的水平。  

最后,作者还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一种能够激活肠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生物功能、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5-氨基水杨酸,可以减缓高脂饮食的小鼠血液循环中氧化三甲胺的增加。  

这意味着,5-氨基水杨酸这类药物也许可以与肠道益生菌联合使用,以恢复健康的肠道环境,降低高脂饮食带来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肠道微生物群,决定减肥成败  

「与减肥成败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肠道微生物群,与体重指数(BMI)无关。」这是2021年9月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System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你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帮助或导致对减肥的抵御,这开辟了尝试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来影响减肥的可能性。」研究主要作者、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克里斯蒂安·迪纳博士称。 

迪纳博士及其同事重点研究了48名在6至12个月内每月体重减轻1%以上的人,以及57名体重未减轻、但体重指数(BMI)在同一时期保持稳定的人。  

研究人员利用宏基因组学,研究从血液和粪便样本中回收的遗传物质,分析了两组人员的血液代谢物、血液蛋白质、饮食问卷和肠道细菌,由此确定了31个与体重减轻反应相关的基线粪便宏基因组功能特征,包括复杂的多糖和蛋白质降解基因、应激反应基因、呼吸相关基因、细胞壁合成基因和肠道细菌复制率。  

研究发现,体重减轻者的微生物组具有更高的细菌生长率,并且富含将膳食营养转移到细菌细胞生长的基因。  

相反,那些对减肥有抵抗力的微生物组的生长速度较低,而且将不可吸收的纤维和淀粉分解成可吸收的糖的能力更强。   研究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消耗的食物和血液之间的重要过滤器。  

当你感觉减肥尤其困难时,可能原因之一就是肠道细菌在减缓自身生长,同时还将膳食纤维分解成富含能量的糖,这些糖在被微生物群发酵成有机酸之前,进入人体血液。  

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基线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在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后,往往会减轻更多体重,这种情况被称为「回归均值」效应。  

总之,高脂饮食会给健康带来损害,希望大家不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结构,用自律和坚持,来为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健康生活,点个赞。

来源|健康界

作者|熊粤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饮食,肠道,研究,肥胖,中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