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百年抗争史,临危受命担重任。
“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2015年10月对屠呦呦所做贡献的评论。
如今距离屠呦呦先生获得诺奖已经过去了6年,她和她的青蒿素也早已人尽皆知,成为了科研人为之创新奋斗的代名词。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可先生给我们这些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带来的启示还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每个人,令人唏嘘不止。
小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农村有一种打摆子的病症,每到夏季就会有很多人染上,病人发了病,忽冷忽热,体弱消瘦,极其痛苦,严重者不出几天就会因此丧命。起初不懂,后来学了医才知道这种打摆子的疾病正是疟疾,经历的多了,懂得也多了,才知道屠呦呦先生一生所做的贡献是如此令人钦佩!
疟疾百年抗争史,临危受命担重任
人类已经和疟疾进行了数百年的斗争。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奎宁,此后,奎宁的替代物氯喹一度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全世界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上升。
1967年5月23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五二三”项目正式启动。截至1968年,参研机构筛选了万余种化合物和草本植物,均未取得理想结果。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时年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研究组组长。先生大学时学习过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底扎实,由她任研究组组长,当之无愧!
疟疾特效药的研究之路注定是艰难的,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副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时间来到了1971年9月初,课题组已经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全都令人失望。
面临困境时屠呦呦灵光一现,想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她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古人不用煎服呢?
屠呦呦思考良久,立刻意识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案,结果证明: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
在经历191次试验后,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正是这种低温萃取有效成分的创新点子成为她日后获得诺奖的关键因素。
有效物质提取出来后,下一步还要进行临床实验,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先生又主动请缨,成为了第一个试药的志愿者。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当年8-10月,先生亲自带上样品,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宵衣旰食,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不停地试验,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效果令人满意。
此后,课题组再接再厉:在1972年11月获得有效的青蒿素晶体,1973年上半年完成了系列安全性试验,当年秋天用青蒿素胶囊在海南进行了首次临床试用;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合作,在1975年底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青蒿素是一种不含氮的结构完全不同于氯喹的全新药物!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青蒿素结构式
此后,研究人员又合成了双氢青蒿素,意外发现双氢青蒿素更加稳定并且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更重要的是,用双氢青蒿素治疗后,病人的疟疾复发率更低。后来,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而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青蒿素除了抗疟之外,对于红斑狼疮、肿瘤和免疫抑制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双氢青蒿素结构式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联合疗法现在广泛被采用,拯救了很多生命,其中很多是非洲儿童。由于能够有效遏制疟原虫配子体细胞的活性,这种治疗方法显著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神药名副其实。”这是世卫组织总干事对青蒿素的评价。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就在今年六月份,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确认中国为无疟疾国家!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令人心酸的是,此前,有很多学者联名上书给诺奖组委会,宣称屠呦呦不应该得到这个奖,青蒿素的功劳是大家的,宁可不要这个奖,也不能让屠呦呦一人独享。甚至还有人认为她连个院士都不是,有什么资格一步跨到诺贝尔奖这个高度。
对于诺奖,屠呦呦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也说道:“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是非常关键的发现。”
诚然,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集体主义的结晶,但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杰作。我们绝不能否定关键人物在集体事业中的作用,屠呦呦这个奖没有任何争议!
尽管先生载誉而归,受到了国际上的众多嘉奖,可在国内却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异景象,至今,屠呦呦先生都还未被评为院士。
对于其落选院士,评选委员会给出的理由:一是没有博士学位;二是没有留洋背景;三是没有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四是年龄太大。
看到这样的理由民众只感到心酸,为屠呦呦打抱不平的浪潮也此起彼伏。时代已经变了,那个处处挟洋自重、自以为沾了一点洋墨水、拿了一个晃眼的高帽子学位就觉得高人一等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家的作用和贡献自在人民的心中,一个虚名是代表不了什么的。
针对先生的所遭遇的现状,有网友拿出了院士评选细则。
根据最新修订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而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如今已经年过90,如果没有足够的推荐人,光是提名这关就没法过。
如今回过头来,我们可以从201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评中寻找到一些答案,现将文章部分内容摘抄如下:这些人(屠呦呦、袁隆平等等)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
答案显然不是。
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扪心自问,医学科研人辛辛苦苦搞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
屠呦呦曾说过:那个时候,疟疾横行,国家需要我,我就要以自己的所学,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研究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也不是贪图名利,就只是想拯救更多的生命。“
这是一种很纯粹的科研观,没有掺杂太多的利益,外事的名利纷争统统和自己没关系,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心里所想的只是把自己的科研事业做好,不怕重复,不怕失败,让科学进一步发展,造福人类,仅此而已。
可惜,在名利的冲击下,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真的很少很少了。
在从事临床学术研究时,我总是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无聊的工作呢?我做这些研究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今后的荣华富贵?抑或是人人尊敬的学术地位?
自从了解到屠呦呦先生的事迹和遭遇后,我豁然开朗,突然明白了什么,让我这个科研小白瞬间有了走下去的勇气。
人生对自己价值的判定无非来源于自我或是外界的反馈,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情况下使整个人类的利益最大化。科研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个条件。它在满足自己求知欲、好奇心的同时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些许贡献,即使只是冰山一角。科研,让自我内心得到了升华,特别是科研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给个人带来的只有死心塌地和一心冲锋,这种热诚的赤心和利益、金钱、地位没有任何关系,驱使你自主行动的只是一个科研人的初心!
屠呦呦,一个光辉的名字,不管她有没有获得诺奖,她一生所做的贡献都可以让她彪炳史册,立于不败之地了。
在此,向屠呦呦先生致敬!
参考资料
[1] 化学加—— 重温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
[2]《人民日报》社评
[3] 知乎——《屠呦呦给我带来的启示》
[4]《周维善院士等讲述青蒿素结构的测定与全合成经过》 王丹红 ,科学时报 , 2008-12-2
[5] 《屠呦呦:半世纪执着追寻青蒿素》
撰文 | 杨楼
编辑 | Jessica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