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本被污染可能导致结果假阳性?标准化操作和资格认证的抽血人员可以减少污染?
导语
血培养标本被污染可能导致结果假阳性?
标准化操作和资格认证的抽血人员
可以减少污染?
2021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其中有两个目标与血培养送检相关。
目标四: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目标九: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血培养(BC)是诊断菌血症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方式之一,但其污染限制了其预测的价值,并成为了医疗护理服务挑战。研究表明,血培养中多达50%的阳性结果属于被污染,这导致了抗生素使用不当和额外的实验室检测,进而造成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患者痛苦加剧以及对人力和物力资源需求的增长,从而影响医疗费用。
《美国感染控制杂志》最新发表了一篇关于无菌手套对血培养污染率的影响的随机临床试验杂志。目的是分析与非无菌手套相比,使用无菌手套进行血液培养的(BC)采集是否会降低污染率,同时比较了基线期和干预期的污染率。
研究的设置和设计是在巴西一所大型私立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进行了一项随机配对对照试验,试验分为两组:无菌组(血培养采用改良无菌操作取样:仅用无菌手套,无手术布单或专用的无菌采集套件)和清洁组(清洁操作:通常使用非无菌手套取样)。由受过培训和经过资格验证的护士从每位患者身上采集两份配对血液样本,并对采血过程进行核验。然后对血液样本进行常规微生物学培养处理,结果报告由未告知实情的微生物学家签发。
本研究表明,获取样本时提供的无菌操作过程远比无菌手套本身更重要,凸显了标准化操作和对采血人员资格进行验证以及核验采血过程的价值。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无菌改良或清洁操作进行BC取样时,污染率没有差异。但是,标准化的操作、在采集流程中对采血人员的资格认证以及对采血过程的核验降低了污染率:从基线期的6%降到干预期的1%(采用两种操作方式获取BC:改良无菌和清洁)。解释这一发现的关键点是贯彻执行基于循证实践的样本采集流程以及对采血人员的资格认证和多模式的核验。简而言之,在不使用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实施低成本的质量改进流程比使用无菌手套进行血液取样更有效。
还有哪些因素对降低血培养标本的污染率有影响,比如:工勤人员运送时间和运送方式?
来源:
《美国感染控制杂志》 Impact of sterile gloves on blood-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翻译:感控工作间工作组
图片、排版:135编辑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