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营救!宁波男子肚子破开篮球大小的洞,7个科室联合为他组群,做了12次手术……

2021
09/30

+
分享
评论
急诊医学资讯
A-
A+

整个右腹没了,伤口有篮球那么大。

54岁的刘师傅是一名车间普通工人。今年初夏,他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劫难——身体严重受损,右腹部的缺损如篮球般大,命悬一线。


幸运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医生们火速集结,展开一场生死营救,7个科室的10多名专家,在3个月里为刘师傅做了12次手术。


近日,刘师傅带着医生为他特制的礼物平安出院。医生们欣慰地说:“救回刘师傅,这几个月的努力值了!”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整个右腹没了,伤口有篮球那么大


刘师傅送进医院时,一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即使见惯重伤患者的急诊科医生也吓了一跳——刘师傅伤得实在太重了。右腹部位置血污狼藉,创伤导致了一个篮球大小的空洞,右骨盆缺失,右侧腹壁缺失,肠子掉落在外,右腿几乎离断……用创伤严重指数评分(ISS)衡量的话,9分即重伤,而保守判断,刘师傅的伤情早已超过50分。


医院立刻启动了创伤急救流程。创伤骨科、手外科、血管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各个科室的专家在一个小时内集结在手术室。他们有的本来在杭州湾院区值班,有的本来休息在家,有的在门诊。


“第一任务是保命。”急诊科陆骁臻副主任医师说,各科医生达成共识,第一次手术的目的是控制损伤,抢救复苏。


为了争取时间,几个科室的专家一起站到了手术台手前,开展多学科联合手术:修补肠子上的漏洞,清理创口尤其是骨盆碎片,扎住大腿动静脉,造一个临时腹壁……


创伤骨科王伟斌副主任医师回忆:“手术过程中,刘师傅血压的上压连60都不到,非常危急。而各科室联合手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干脆利落。”


“当时,我们心里也清楚,伤得这么重,病人能抢救过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是,做医生的,只要病人还有一线生机,总要为他拼劲全力。”陆骁臻回忆。



输液袋包肠子,大腿废肉当肚子


3个小时的手术,做得惊心动魄。腹壁破损,刘师傅的肠子都流到了体外。医生们选择了自制三升袋兜住腹腔内组织。


肝胆胰外科三病区主任郑祺介绍:“输营养液的袋子最大容量是三升,我们就叫三升袋。袋子是无菌的,用来暂时兜住病人的肠子。袋子上面再扎孔,可以把脓液通过管子引流到外面。”


病人整个右腹部都没有了,就这么暴露着吗?手外科副主任郭宗慧当机立断——给刘师傅先造个临时腹部。


当时刘师傅的右腿几乎离断,盆骨和大腿的骨头都没了,而且经诊断没有任何希望保肢。郭宗慧将刘师傅右大腿残留皮肉中间的骨头先剥离,将剩下的没有明确坏死的皮瓣翻转过来,缝合在缺损位置上,作为临时的“肚子”。


出手术室后,为方便第一时间了解刘师傅的病情进展,参与手术的十多个医生以及麻醉师、手术室工作人员专门组了个微信群,共同商讨后续治疗方案。大家都希望,这个新建的群能为刘师傅生命的延续保驾护航。



3个月,7个科室联合为他做了12次手术


“炎症指标平稳,其他指标正常,刘师傅过了第一次术后的感染关了!”3天后,EICU乐元洁副主任医师在群里宣布。


闯过第一次感染关是个好消息,但是医生们都清楚,刘师傅还面临着重重难关:失血性休克、创伤性凝血病、脓毒症、肠道营养支持、腹壁缺损重建等等。此刻,他的生命是风中摇曳的微弱火苗,稍有不慎,便会熄灭。


一周后,第二次联合手术开始了。打开刘师傅此前关上的肚子: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脓液、取皮瓣修补坏死的部分……


这说起来似乎轻松,做起来相当不容易。术中患者肠道很容易发生破损。如果发生肠漏,对经历如此之大创伤的患者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郑祺等主任均参与手术,精心设计,保驾护航。而郭宗慧则要为之后的腹壁缺损的修复未雨绸缪。


就这样,3个月的时间里,7个科室的医生联合为刘师傅做了整整12次手术。

刘师傅出院前和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拔管后说的第一句话:医生,我要吃肉


刘师傅在一点点好起来。


从第7次手术开始,医生开始根据腹壁情况,一点点把新换上的三升袋剪小,让部分肠道可以回到正常位置上。


第9次手术时,整个三升袋都被撤掉了。

……

刘师傅的临时肚子在每次清创中,都会清除一部分坏死组织。最终感染指标正常,符合腹壁重建时机的时候,郭宗慧给刘师傅再造了一个正式的肚子。


此前历次手术结束,郭宗慧都会在刘师傅的左下腹、左大腿、后背画上密密麻麻的图形,进行精准的设计。他说:“这种修复重建的工作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缜密的设计,要步步为营,才能把感染控制、腹壁缺损的难题很好地解决。”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复杂的皮瓣移植,而不是移植薄薄的皮肤呢?


郭宗慧解释:“通俗地说,只移植一层皮肤的话,太薄了,不利于后续恢复。太薄的话,对肠子等内脏没有保护作用,而且特别容易发生黏连,影响肠蠕动,今后患者可能碰到肠梗阻等等问题。”


8月下旬,刘师傅终于可以撤掉供应营养液的鼻饲管。


“你猜拔管后,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陆骁臻哈哈大笑,“当时,刘师傅说得声音很轻,‘医生,我要吃肉。’我就跟他说,‘可以吃肉了,以后还能吃很多肉!’”


几个医生回忆,刘师傅是个很特殊的病人,除伤情特别严重外,治疗全程始终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生欲,家属也特别信任医生。“每次术前谈话,家属都哭得不行,但是,对手术方案、治疗方案,从没有一点质疑,总是马上签字同意。3个多月的治疗过程,险象环生,家属自始至终都很相信医生,更是从没有过放弃救治的念头。”


中间有几天,刘师傅因为感染严重,病情连续几天没有起色。妻子来探视他时,也没法说话。妻子就站在旁边一直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松开。这也让见惯人情冷暖的医护人员唏嘘不已。


医生发动整个朋友圈给他送“兜底”礼物


刘师傅快出院了。但是,他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右下整个骨盆都没有了,相当于没有“底”了。时间长了,肠子这些会往下坠。


陆骁臻想着,要送刘师傅一份特殊的礼物,帮他“兜底”。


他在朋友圈介绍了刘师傅的基本情况,发出了求助信息——“求助伟大的朋友圈,需缝纫技术过关朋友,定制一条类似背背佳、背带裤一样的东西,兜住截肢平面,利于患者康复治疗。”


善意总会得到响应。一张图纸,又一张图纸,一份样品,又一份样品……最早设计的款式是“挂脖”的,考虑到颈椎不宜长期受力,又改为了背带裤式的,由两侧肩膀分担重力。改版了5次,陆骁臻觉得可以满足刘师傅的需要了。


终于,在刘师傅出院前,陆骁臻送上了这条汇集整个朋友圈能量,为他特质的“兜底”礼物。此前的几份样品也都一并送给他,方便临时更换。后续恢复期间,如果刘师傅下面的筋膜层足够强韧到可以“托举重量”,就不需要再通过手术等方式来“人工造底”了。

医生发动朋友圈为刘师傅特制的“兜底”礼物


“刘师傅一家都是特别朴实的劳动人民,除了谢谢,也没和我们说过什么漂亮话。”王伟斌说,出院时,看着差点被死神带走的刘师傅有说有笑地走出病房,看到在医院3个多月来经常以泪洗面的家属终于放心地笑了,所有人都觉得这场3个多月的恶战打得太值了。

-THE END-

来源: 宁波晚报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科室,篮球,手术,营救,创伤,外科,骨盆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