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耀教授的全家福 她的先生和两个儿子也都是医学院老师 ★近日,著名消化病、肝病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我院终身荣誉教授王吉耀教师家庭荣膺教育部办公厅评选的“首批教育世家”。
王吉耀教授的全家福
她的先生和两个儿子也都是医学院老师
★近日,著名消化病、肝病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我院终身荣誉教授王吉耀教师家庭荣膺教育部办公厅评选的“首批教育世家”。
一家人四代出了12位教师,他们的从教时间加起来超过三个半世纪,勇于创新、潜心育人、医教报国。著名消化病、肝病和临床流行病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王吉耀出生于教学和医学世家,“看好病人、教好学生”,在这个大家庭里,长辈言传身教成为后辈的灯塔。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
王吉耀的家庭家学渊源,外祖父董景安是上海沪江大学副校长,也是首位华人教授,他从事国文教学,主编《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识字课本》,主张“教育是国之基础”。或许从那时,教书育人的信念就悄然在这个家庭里生根,努力使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一脉传承的家族理想和事业追求。
王吉耀的家庭成员中,许多位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但他们也都选择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医学和教育事业效力,传承着家族中的爱国情怀。舅舅董承琅接受了父亲“解治病人的痛苦、回击国外将国人侮辱为东亚病夫”的教导而学医,回国后创建我国心血管病学科,率先把从美国学到的最前沿的心血管知识和心电图机器带回中国,为国家培养了包括黄宛院士、颜和昌院士、陈灏珠院士等在内的一批心脏病学高级专家和一大批专业人才。受到舅舅的影响和鼓舞,1986年在加拿大马克马斯特大学获得临床流行病科学硕士回国后,王吉耀积极将处于世界医学科研与教育前沿的大量先进理论、方法和成果引入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山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科研和普及,后来又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国医学教育,专著《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填补了我相关领域教材的空白。
王吉耀教授在大舅——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董承琅教授120诞辰纪念活动上的留影
80年代后期,中国心脏病学科再次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年逾八十的董承琅还对自己主编的《实用心脏病学》进行第三次修订。母亲董珊云是妇产科学专家,从医从教30余年,除了救治病人,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妇产科医生。王吉耀回忆,自己小时候母亲为了工作,特地把家安排在医院附近,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碰到产科急诊,立即就往医院跑,从来没有休假日。
耳濡目染是最好的“学”
王吉耀说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六岁,休息天她带孩子到家里附近的公园,孩子们自己玩,她就坐在边上读书;有的时候下班没时间吃饭,拿着两个冷馒头就跑到医学院去听课,“孩子们总是能感觉到家里读书的气氛,看到我一生为医学而奋斗,他们在高考的时候也自愿填了医学专业,治病救人或许就是渗透到血液里面的基因”。
长辈一生敬业奉献,耳濡目染之下,除了祖父、王吉耀的母亲、舅舅,她的丈夫、两个妹妹和她们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外甥女都从医执教,后辈个个勤奋努力,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王吉耀的儿子李海、李俊也成为医学教授,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嘉会医院,在消化疾病领域卓有建树;外甥女赵维莅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血液学领域带领团队所获得的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传承家风、师德,王吉耀教授悉心带教研究生
师道传承桃李满天下
王吉耀非常重视老师的身份,为了培养出有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优秀医学生,她长期重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改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为“床旁教学”,由一个高年资医师带教7-9名医学生,从体格检查、病史分析到病例讨论,将临床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她甘为人梯,已培养研究生56名,他们传承了王教授的治学精神和从医信仰,大多已经成为全国消化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栋梁之才和学科带头人。
至今,王吉耀教授仍在临床与教学第一线工作
舅舅一生从教58年,王吉耀也已经从教53年了。“医学教学的传承受到大舅的影响,他培养出许多医学大家,主编《实用心脏病学》,使我懂得了诊治一个病人是为一个家庭服务,而培养一群合格的医学人才则是为社会,为更广大人群服务。”传承长辈的信念,77岁的王吉耀仍在临床与教学第一线工作,坚持每周一次教学查房。
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填补空白
努力使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是王吉耀一家从祖辈起就一脉传承的
家族理想与事业追求
而教育报国、医学救国
是王吉耀一家代代相继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底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