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刘大叔是一位企业管理人员,事业有成,今年又抱上了孙子,生活过得滋滋有味。但最近半年,他一直出现恶心反酸,在儿子的反复要求下,他来到温医大附一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为其安排做了胃镜,可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胃窦胃角处见一个巨大溃疡,活检病理提示:胃窦腺癌。 刘大叔的儿子慌了。经朋友推荐,他们找到了消化内科金抒清副主任医师。金抒清给刘大叔安排了全身PET-CT检查,结果显示已是胃癌晚期,胃窦胃体有一个巨大的肿块,并已经转移到胃周、后腹膜淋巴结和两侧肺门、纵膈、胸主动脉淋巴结。看到检查报告,刘大叔的老伴和儿子泣不成声。▲ 胃窦及邻近胃体小弯侧壁增厚伴浆膜面毛糙,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胃恶性肿瘤伴浆膜面侵犯;肝门-胰头区、胃体小弯旁、幽门周、腹膜后、膈肌脚后、两侧肺门、纵隔内5、7区及胸主动脉旁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均考虑转移。金抒清一边安慰刘大叔的家属,一边帮刘大叔申请了胃肠肿瘤多学科的会诊。基于对刘大叔病情的细致评估及一系列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同时 考虑到刘大叔肿块较大而且腹腔、胸腔多发淋巴结转移,不适合手术, 会诊专家建议给予刘大叔 化疗联合免疫的组合治疗方案, 如果效果明显,肿瘤能明显缩小,或许还能有手术的机会。
经过6个周期、前后4个月时间的治疗后,刘大叔复查的PET-CT结果显示:除胃窦胃角处见代谢稍微升高,胃周、腹膜后、两侧肺门、纵隔及胸主动脉淋巴结都未见代谢增高。也就是说,影像学上,肿瘤几乎消失了。▲ 胃窦-胃角小弯侧壁轻增厚,代谢略增高,肝门-胰头区、胃体小弯旁、幽门周、腹膜后、膈肌脚后、两侧肺门、纵隔代谢未见增高。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减少,代谢减低。医生再次为刘大叔安排做了胃镜,结果显示原来的巨大溃疡消失,仅存一点点小溃疡,胃黏膜也明显愈合了。病理结果提示,“胃窦”慢性溃疡性病变,未见明确腺癌依据。胃里的肿瘤居然消失了!▲ 病理诊断:“胃窦”符合慢性溃疡性病变,溃疡旁粘膜慢性活动性炎;炎性渗出物中见少量游离核稍大腺上皮细胞,未见明确腺癌依据HP(-)于是,金抒清再次为刘大叔申请了胃肠肿瘤多学科的会诊,经过多学科专家会诊,认为刘大叔经过前期的治疗,肿瘤代谢明显降低,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考虑可能有部分残留的微小肿瘤,建议进行手术。今年2月份,胃肠外科主任陈笑雷为刘大叔进行了胃切除手术及淋巴结的清扫。手术非常成功,经手术切下来的肿瘤标本被送入病理科进行病理化验,结果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刘大叔切除下来的肿瘤已没有癌细胞残留。经过前期4个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刘大叔的癌细胞已经全部清扫干净,这个结果让大家都又惊又喜。▲ 病理诊断:胃大部切除标本: 胃标本经广泛取材,未见发现癌细胞,治疗效果评级,肿瘤退缩分级(TRG):0(完全退缩):无肿瘤细胞残留。过去,晚期胃癌,一般只有短短一年生存时间。通过我院胃肠肿瘤MDT团队前期的积极治疗,在内外科共同努力下,奇迹般让癌细胞“清零”,肿瘤细胞消失了。但是,癌细胞消失并不意味着完全治愈,术后金抒清医生又为刘大叔安排了一段时间的治疗,来巩固手术成果,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如今,刘大叔已经完全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但为了生存和生长,肿瘤细胞能够采用不同策略,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不能正常杀伤肿瘤细胞,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免疫治疗疗法,即免疫药物(IO)能够特异性地和免疫细胞结合来恢复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而实现通过自身免疫系统达到抗癌作用。这种借助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肿瘤实施打击,是近两年临床上比较新型的肿瘤治疗方式,也是当前国内外临床指南治疗晚期胃癌的首选推荐,给了晚期胃癌患者一个新的选择。
由于免疫治疗是通过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因此我们在看到免疫治疗神奇效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免疫药物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有的症状较轻,易于管理,有的症状严重,可能危及生命。但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率低于化疗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疲乏、食欲下降、恶心、无力和皮疹等,大部分不良反应均可逆且可管理。在免疫治疗过程中,需要专业医生指导,做好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评估、检查、治疗和监测,及时发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胃癌晚期患者需要有非常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因此要在精准检测的前提下,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转化治疗方式,从而获得胃癌根治手术机会,即使转化后仍无法手术,也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和生命质量。
免疫系统,癌细胞,胃癌,肿瘤,胃窦,手术,溃疡,胃体,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