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相学:通过颅骨的隆起来评判他人
脑科学
我赞同开放的思想,但是不要太开放,以免让人头脑崩溃。 ——阿瑟·海斯·苏兹贝格(Arthur Hays Sulzberger)
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第一次邂逅,是18世纪维也纳颅相学的横空出世。简单来说,它把一个人的思维、智力乃至人生轨迹都归结到颅骨的形状上。
一
而就是这样一个荒谬可笑的理论,一个近乎游戏的闹剧越闹越大。到最后连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都相信了这一伪科学。
1832年施普兹海姆访问波士顿时四处演讲,引发了轰动。颅相学的红极一时在19世纪科学主义的推动下愈演愈烈。以科学的旗号宣扬不实的事实,无疑使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
颅相学协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大地,更有甚者莱弗里在1905年发动了电动化颅相学测量机器来测量颅骨的隆起程度。当时的企业大都在招聘时要求面试人必须有福勒公司颅相师开具的检查结果,证明你适合本项工作,否则恕不接待。
多男子在结婚前会要求女方做颅相学检查,以颅相决定是否成婚。这些在现在看来近乎疯狂的现象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了。用数学做手段生理做支持看似十分的完美而又实用。
三
当时人们总会拿这样一个人来举例子,那就是柯珞克。
他在四岁时被颅相学家预测将来会在食品产业做大做强,而他也正是后来发扬麦当劳做火做大的第一人。但从现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罗森塔尔效应又或者说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作祟罢了。
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使得人们对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的怀疑性减少了很多很多。
四
但是加尔的颅相学从来没有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他的脑机能定位思想在随后的100多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他当时所做的定位是没有太多根据的,而且许多说法看来完全是错误的。
而这一闹剧的收场还是靠的法国医生弗卢龙,他靠着血淋淋的解剖实践最后证明颅骨和大脑没有相互对应关系。这场闹剧这才拉下了帷幕。
这场风靡一时的闹剧如果是你
你会参与其中吗?
还是说你只能被时代拖着走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