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3年,
3个月,3天,甚至3小时,
你最想做些什么?
死亡教育是为了树立合理科学的死亡观,杨焰老师提出“死亡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每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死亡的一般生理过程,减少无谓的恐惧和焦虑”。
生命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沙龙的第一个体验游戏是“遗愿清单。10余名体验者随机抽取带有生命倒计时数字的纸条,每个人开始思考,如果自己的人生只剩下纸条上所写的时间,那么最想做的是什么?
短短几分钟的思考时间仿佛注入了体验者们对于人生的全部留恋,随着杨焰的结束提醒,体验者们依次上前说出了自己在临终前最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只有六个月,我会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聊聊天,尽量多回家,就算一个月回去一天,我能陪她的时间也只有6天了……”
“第一天我会陪父母,第二天我会带着狗和我的闺蜜疯玩一天,第三天我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海滩上等待死亡的到来。”
尽管年龄、阅历并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提到了陪伴家人、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一个分享者事后提到,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但当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几天时,想到的只有自己最爱的人,也才意识到自己用心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也太少向他们表达爱,当晚回去就要对每个家人说“我爱你”,再肉麻也不怕。
主持人杨焰老师是一名执业医师,心理咨询师,投身于服务临终病人的安宁疗护和面向公众的“生命教育”推广事业,现为广东祈福医院肿瘤中心肿五(安宁疗护科)区特聘专家。她解释说,死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好好地活”,把对死亡的认识转化成珍爱生命、好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许多癌症晚期的患者及家属,会以隐瞒或是轻描淡写的回避态度面对死亡,以至于患者在离世后并没有对后事做出恰如其分的安排,未能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也来不及和亲人告别。
一名参与的医护人员分享道,因为避讳死亡这一话题,接触到的一名临终患者和家属对死亡避而不谈,导致患者逝后财产未分配,房产证未变更所有人,家里因此乱作一团。
实际上,生命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一般都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而生命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死亡来临前做好准备,也就是给自己以善终,妥善安排好家事。
杨焰老师提醒,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不应避讳谈死亡。探讨死亡对人生的影响,可以提高为死亡做准备的能力,还能帮助临终人士做准备。
猝死不是善终?
沙龙的第二个游戏是“死神来了”,由一位体验者扮演死神,随机走到其他体验者身后,则代表该体验者生命到达了终点,其余体验者对弥留之际的体验者一一告别。
游戏结束后,多名体验者感慨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希望多陪伴家人,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
活动在参与者相互拥抱后宣布结束
杨焰提出,善终是有准备的死亡。而现代意义的善终包含了6个方面:
一是可以在最后的时光与爱的人相处;
二是能列一份遗愿清单,并有一定的时间去完成;
三是立下遗嘱,减少往生后的纠纷;
四是给未成年的孩子录几段视频,高考、大学毕业、结婚……送上想对Ta说的话和祈福;
五是自己能参与制定自己终末期的治疗方案,尽量少痛苦,舒适而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
六是四道人生,即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充分地告别。
她继续分享道,自己在安宁疗护经历中,曾运用这样的理念安慰过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妻子已经进入弥留之际,医生鼓励丈夫在妻子的耳旁表达自己的爱意。过了一会儿,丈夫泪流满面地走出来说:“她真的能听到!她真的听到了!我说完她的眼睛就慢慢闭上了!”
听到这里,一名肿瘤护士哽咽地说道,就在活动举行前的当天中午,自己刚刚经历过一名护理多日的临终患者离世的事情,还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本次活动也让她重新认识到了死亡。
蔡绮纯主任也分享了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通过分享自己孩子和自己祖母之间的联系,指出死亡不是一种全然的幻灭,我们要看到死亡背后的传承,人生就是这样无数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构成的循环。
她提出,我们传承了前人身上的东西,同时也把这些东西传承了下去,这样的思考能增加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接感,即便肉体消失,也仍然有很多东西没有消失,这也会减少死亡带来的恐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