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阿尔茨海默病基层医院防治误区多,“早诊早智”刻不容缓

2021-09-23 10:25   健康县域传媒

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


记者:孙凡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这一认知障碍类疾病认识并不是非常明确,导致很多老人已经有症状,但是没有及时去就诊。‘早诊早智’有两个早,早诊就是要早期了解、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智’一方面跟治疗的“治”谐音,早期治疗可以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智能智力;其第二层含义是希望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帮助患病老人;第三,希望患病老人通过及时的规范治疗,能够展现他们原有的智慧”,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就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表示。


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拟定的主题是“知彼知已、早诊早智”。9月21日,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当天,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联合主办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召开。

 

从左往右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曹云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持人高晓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曹云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接受媒体专访

 

关注阿尔茨海默病,

把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人,阿尔茨海默病是当下以及未来,全社会应该重点关注的疾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教授强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有2.64亿,占18.70%,比2010年增长了5.44%。伴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会逐渐增加。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全球十大死因中,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就跻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会新增一位痴呆症患者。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衡,作为医疗水平相对较差的基层,照护服务、医疗待遇等不如一线城市,老人一旦患上阿尔茨海默病(AD),意味着家庭面临更加复杂的窘境。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显示,42.67%的城市受访患者在1次就医后就能被成功确诊,而乡村受访患者的比例仅为22.81%。

 

此外,乡村受访患者曾看过记忆门诊的比例要显著低于城市,有24.68%的受访患者有过外地就医经历,此外,乡村患者的用药难度大、不配合治疗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学科发展的优势大多集中在城市,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用先进的技术包括远程医疗这些资源很关键。”王华丽教授指出,应逐渐把优势资源向基层转移,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并没有设立记忆门诊,怎么办?就诊时就需要选择医院的神经科或者老年科,另外,很多精神医院的专科也会有认知功能障碍的门诊。”孙永安指出,自测量表评分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得需要到有记忆门诊的专科医院进行就诊。

 

《健康县域传媒》了解到,县级医院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诊疗存在较大盲区。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该病不够重视,认为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老糊涂”了是一种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区域“龙头”的县级医院不具备接收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能力,设备短缺、人才短缺都是掣肘其接收病人的原因,有的甚至连治疗的药物也短缺。有基层医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县医院接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其他病因而“顺便”来治疗的,而县医院因为医疗能力有限难以给出好的治疗方案。

 

抓住早期“蛛丝马迹”,

切勿错过最佳干预期


要做好阿尔茨海默病的“早诊早治”,首先要改变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去年,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发布了《探索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确定了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包括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人依然认为认知功能下降是正常的衰老迹象,对此疾病的认知仍然有限。2021年4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联合发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2021)》显示,调研中,近6成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首次就诊,而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进一步明确认知障碍的患者仅为10.06%。“很多病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认知障碍了才过来就诊,这就晚了,目前情况跟我们的目标还是相差甚远。”孙永安教授说。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临床前期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王华丽教授说,“不少患者到了中重度才被家属带着来医院就诊,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因此要抓住早期痴呆释放的‘蛛丝马迹’。”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了《痴呆的10个警示症状》,包括:记忆减退、做不好熟悉的工作、语言能力减退、搞不清时间跟地点、判断思维能力减退、把握做事进度有困难、东西放错地方、情绪和行为出现改变、理解视觉和空间信息有困难、从工作或社会活动中退缩。

 

“认知障碍是可以治疗的,除了及时用药治疗,也要尽早指导患者进行认知训练,可以让患者大脑保持活力,同时要构建和老人之间的一种有效沟通,关注老人的精神和行为问题。”王华丽教授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

 

当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情况时,对于疾病诊治的判断更依赖于患者家属,但他们对于疾病认知的有限可能进一步导致疾病危害加深及照护负担加重。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不是病人一个人的事,如病人不能及时诊治和接受规范治疗,伴随疾病进展恶化,最终可能会使将整个家庭被拖入深渊,照护者也将面临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正如今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发布的“20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活动指南”中所述,调查显示,有2/3的人认为失智症是衰老的自然过程。协会呼吁,不要把健忘当成是成人老了之后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有帮助人们树立对疾病的客观认知,才能更好有助于患者及家属从容面对疾病的挑战,获得更好的生活。

 

对于公众来说,只有正确认知,才能早期识别防治,让更多老人享受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知彼知已、早诊早智”不仅只是今年AD月的主题,更应成为公众对此疾病认知和防治的一条指南。阿尔茨海默病,早诊早治,刻不容缓。





9月22日15:00,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学术部、医联体促进分会支持,健康县域传媒和《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66期县域健康大咖播——中国县域优秀医院系列专场:筑梦前行 不负生命 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即将开播!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有健康界副总裁、健康县域传媒总编辑汪言安, 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苏乙,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建国,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梁莉,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罗政云,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秘书、心内科副主任张国宁。


责任编辑(见习): 高路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内科,误区,早诊,认知,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