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平面阻滞的作用机制

2021
09/23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筋膜平面阻滞(fascial plane blocks , FPB)的靶点位于两层筋膜之间,而不是具体特定的周围神经。

编译:李文迁、普隽  ;点评:袁红斌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筋膜平面阻滞(fascial plane blocks , FPB)的靶点位于两层筋膜之间,而不是具体特定的周围神经。尽管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争议。本期带来《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的一篇综述,旨在简介现有科学证据解释的FPB作用机制并讨论其对临床实践和研究的影响。  


简介FPB

通常我们对区域麻醉的理解是通过穿刺针将局麻药送达特定的神经或神经丛附近,最初凭借患者主观的感觉,后来演变至神经刺激仪的使用,现在最常用的是通过超声定位引导。相比之下,筋膜平面阻滞(FPB)是一类相对较新的区域麻醉技术,区别在于FPB是将穿刺针尖置于两层筋膜的间隙,即所谓“平面”,并注射局麻药,而非定位于单根或几根具体的神经。FPB以其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高(避免了针对神经的直接创伤)以及良好的镇痛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推测主要存在两种FPB相关的镇痛机制。第一种观点认为FPB对筋膜间隙内或相邻肌肉组织内的伤害性感受器和神经元产生局部影响。局麻药的扩散范围和阻滞效果依赖其给药容量和流速,因而受到解剖变异、液体扩散、局麻药剂药效学等因素的影响;第二种观点则认为FPB起效是缘于局麻药剂被血管吸收后产生的全身止痛效果。此观点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但初步数据表明,FPB同静脉注射一样可导致局麻药血浆浓度短暂性升高

FPB的两大镇痛机制

机制一:局麻药注射至筋膜平面后的局部扩散

流体分子有两种运动形式。第一种是体积流(也称质量流),在压力梯度的驱动下,流体作为分子聚体发生运动,其在软组织中的流动受到筋膜(胶原纤维密集交织形成的屏障)的限制,而两层筋膜之间充满了脂肪细胞、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胶原纤维或弹性纤维,以及水合糖胺聚糖基质。这个平面很容易被流体的液压扩张,在超声显影下产生我们熟悉的“水分离现象”(图1)

图1. A:前外侧胸部胸大肌(PM)和胸小肌(Pm)的超声图像。胸小肌和前锯肌(SA)之间的筋膜平面用白色箭头表示;B:局麻药注射(加粗箭头)入筋膜平面分离了胸小肌和前锯肌。局麻药也会逐渐扩散到肌肉周围(虚线箭头)  


平面内流体受到一些物理性限制,包括注射的速度和方向、扩张筋膜的弹性回缩以及肌肉收缩引起筋膜层的滑动,后者能解释注射后几个小时内分布面积持续增加的原因,正如志愿者接受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后的连续MRI扫描所示(图2)

 
图2连续磁共振扫描测量腹横肌平面(TAP)注射药物随时间扩散的可见区域。点状线代表 15ml肋下TAP阻滞。虚线代表15ml侧路TAP。实线代表30ml侧路TAP  

流体扩散的第二个过程是弥散,筋膜上相互连接的胶原纤维之间的孔隙可以渗透局麻药这类小分子,分子在流体介质中受浓度梯度驱动进行弥散。因而局麻药注射到筋膜平面后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扩散并保留在平面内的间质中;(2)扩散出平面进入相邻的肌肉或组织;(3)弥散到血管中,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远处的部位。因此,FPB镇痛作用的潜在机制可大致分为对注射点附近神经的局部作用和由血液运输引起的全身作用

Q1.为什么FPB后皮肤感觉阻滞范围与预期不一致,个体差异很大?  
1、导致个体差异的解剖、技术、药代动力学和生理因素  

首先,皮肤实际的神经支配比解剖学教科书中描述的更为复杂,尤其是躯干。神经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分支和汇合,因此任何皮肤区域都有可能由多段神经支配。躯干还有横跨中线的对侧神经支配,这说明双侧阻滞的重要性。药代动力学变异性是另一个未被重视的考虑因素。简单的物理学表明,注射位置离目标越远,到达目标的局麻药量就越少。注射药物在筋膜平面内物理扩散的差异性使这种情况变得更为复杂,MRI下可见注射药物扩散区域的差异高达2.5至6倍。操作技术 (如注射位置的准确性、注射方向、量和速度)和生理因素(如与年龄相关的组织松弛、肌肉和筋膜收缩、肌肉骨骼解剖差异和神经走行)可能会影响局麻药物流动的模式,从而影响到达目标神经的局麻药量

2、伤害感受的传递并非仅仅是皮肤  

皮肤感觉的阻滞并不能完全阻断疼痛,因为疼痛往往也由深层肌肉骨骼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引起的。不同组织的感觉神经支配在解剖学上并不一致,它们还表现出不同的疼痛特征和治疗反应。肌肉、韧带、关节囊和骨骼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传递物理性刺激,通常这些末梢在生理范围内不会发出疼痛信号,但这些“沉默的伤害感受器”可因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产生痛觉过敏,表现为运动时的疼痛和局部压痛。局麻药被注射到靠近损伤部位的筋膜平面,扩散到周围软组织中,可能会抑制这些伤害感受器的放电,并产生与手术伤口浸润类似的镇痛作用。此外局麻药的抗炎作用可通过抑制白细胞趋化性进一步减弱局部痛觉过敏反应

3、不同感觉的差异阻滞  

FPB局麻药对针刺和温度感觉的作用起效更早,即硬膜外镇痛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中所体现的差异阻滞。差异阻滞的基础是不同的感觉传入纤维对局麻药的易感性不同。一般伤害性感觉由A-δ和C-纤维传递,先于轻触、压力和运动功能的阻滞,后者由负责机械感觉和本体感觉的A-β和A-α纤维负责传导。研究表明,与A-纤维相比,C-纤维不易被利多卡因阻断。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始终显示出按C-纤维/A-δ纤维/A-β纤维的顺序优先阻断。这可能归因于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具有更高的pKa和脂溶性,有利于神经内扩散和离子通道阻断

4、交感神经支配和内脏疼痛  

在腰方肌阻滞(QLB)中,局麻药对包裹腰方肌的胸腰筋膜中交感神经的阻滞可能也有助于镇痛。以前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疾病,由于四肢神经性疼痛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后被更名为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但交感神经阻滞的效果欠佳。对于腰方肌或竖脊肌平面阻滞,胸腰筋膜交感神经末梢阻滞产生的作用仅适用于筋膜本身发出的疼痛(即背痛)。以往错误地认为内脏疼痛是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实际上,胸部和腹部内脏的感觉传入神经元在功能上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出神经是分开的。感觉传入神经元与背角的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而交感神经传出神经起源于前角,并且分布于不同的脊髓通路。然而它们通过感觉和交感神经元穿过相同的神经节、丛和神经(图3)。因此,尽管阻滞“交感”(内脏自主神经丛)可成功治疗内脏疼痛,它们的治疗效果是通过阻断感觉传入来实现的,阻断自主神经则是副作用(如腹泻、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胸腰筋膜内的交感神经末梢似乎不是QLB产生的胸腹壁和内脏镇痛的机制

图3 内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5、不同感觉的差异阻滞  

FPB局麻药对针刺和温度感觉的作用起效更早,即硬膜外镇痛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中所体现的差异阻滞。差异阻滞的基础是不同的感觉传入纤维对局麻药的易感性不同。一般伤害性感觉由A-δ和C-纤维传递,先于轻触、压力和运动功能的阻滞,后者由负责机械感觉和本体感觉的A-β和A-α纤维负责传导。研究表明,与A-纤维相比,C-纤维不易被利多卡因阻断。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始终显示出按C-纤维/A-δ纤维/A-β纤维的顺序优先阻断。这可能归因于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具有更高的pKa和脂溶性,有利于神经内扩散和离子通道阻断

  Q2:神经传导阻滞需要多少局麻药?  

FPB阻断神经传导是基于局麻药到达目标神经的相对距离以及药液扩散情况。从逻辑上讲,目标神经和注射点的距离越大,预期效果会相应减弱。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周围神经的轴突传导阻滞仅需要微量的局麻醉药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局麻醉被吸收入血。实现动作电位传导阻滞所需的浓度仅为阻滞周围神经通常所用注射浓度(2%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的1/5~1/80。但降低局麻药的浓度也可能意味着扩散速度和起效时间变慢、作用时间缩短,因此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机制二:局麻药全身效应介导的镇痛作用  

最近的Cochrane综述认为,虽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intravenous lidocaine infusion, IVLI)确实降低了术后早期(4小时内)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消耗,但作者就IVLI的总体临床益处持谨慎态度。据推测,慢性疼痛中外周神经阻滞后疼痛缓解时间延长部分归因于局麻药的中枢镇痛作用,但这一假设主要基于药理学原理和实验室基础研究,且多项生物学研究所用的药物浓度与临床治疗性IVLI(1~5 μg/ml)相关的血浆浓度是不同的。简而言之,利多卡因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以调节动作电位的产生,并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如NMDA和AMPA)相互作用调节不同部位的伤害感受通路。在外周,血浆利多卡因可以阻断神经末梢和轴突的动作电位产生或传播。尽管IVLI的血浆浓度不足以达到局部神经阻滞所产生的传导阻滞,但足以抑制与受损轴突相关的异位放电。IVLI的另一个重要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背角,利多卡因阻断突触前末梢神经递质的释放并通过对NMDA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抑制中枢敏化

Q1: 长效局麻药的全身效应与利多卡因相似吗?  

FPB常用的局麻药是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但其药理毒性不适合进行静脉输注的治疗性研究。与利多卡因不同,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是手性分子,并且已经证明了钠和钾通道的立体选择性,左旋异构体表现出明显较低的亲和力。然而,在等剂量下,任何离子通道介导的中枢镇痛效应理论上都是相似的。胆碱能、5-HT能和NMDA受体的非立体选择性相互作用也已得到证实,支持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背角神经元水平调节伤害性信号。局麻药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和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的药物间差异也非常小,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抗炎作用。因此有理由认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可能发挥与利多卡因相当的全身镇痛作用

Q2: FPB是否达到并维持局麻药的临床相关血浆浓度  

一般来说,血浆浓度的变化遵循双相模式,早期的峰值浓度(Cmax)出现在快速的再分布阶段,然后是较慢的消除阶段。老年人和肥胖者因消除半衰期延长而减缓了血浆浓度的下降。FPB后Cmax与给药剂量成正比。用400mg利多卡因进行双侧TAP阻滞产生的Cmax范围为2.7~5.5ug/ml,2小时的平均血浆浓度约为2ug/ml。而IVLI治疗性血浆浓度范围为1~5 ug/ml

在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中发现,IVLI输注的最短平均时程为60分钟,在大多数研究中超过2小时。因此推测使用接近最大推荐剂量的局麻药单次注射FPB能够产生类似于术中IVLI的延长血浆浓度曲线。

除剂量外,局麻药的全身吸收和实际血浆浓度取决于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亲脂性、蛋白质结合力、pKa)以及注射部位的组成和血管分布。因此,对于不同的局麻药和FPB,给定剂量所达到的血浆浓度会有所不同。个体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浓度-时间曲线下观察到Cmax和面积有三倍的变化(图4)

图4使用20ml 0.25%左旋布比卡因(50mg)行单侧TAP阻滞后,加用和不加用5mg/ml肾上腺素(E)时,左旋布比卡因的动脉和静脉血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中位值由较粗的粗线表示;其他线条显示了每名志愿者的测量值。注意个体间浓度值的高度可变性,尤其是在未添加肾上腺素的情况下(虚线)


局部和全身效应对FPB镇痛的相对贡献    

目前,评估局麻药的效果时很难将神经传导阻滞的相对作用从全身效应中分离出来,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疼痛综合征的病因,以及FPB的特定技术。胸壁或腹壁的FPB不能阻断内脏伤害性通路,是由于内脏镇痛主要依赖于全身效应。举例来说,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IVLIFPB (TAPQLB)在腹腔镜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发现没有差异;而胸壁FPB在乳房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IVLI。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腹腔镜腹部手术中,内脏疼痛多不受腹壁感觉阻滞的影响,而乳房手术后的疼痛主要来自易于被FPB的浅表组织。腹部手术一般也需要双侧阻滞,而不是单侧阻滞,较大的局部麻醉剂量可能获得更大的全身效应。

骨麻征途的点评

本文论述了FPB最可能的两种镇痛机制:(1) 对所注射的筋膜平面内及临近伤害性感受器及神经元的局部作用,由药液流动和扩散介导;(2)局麻药被血管吸收后的全身效应。两种机制的镇痛贡献比重仍不确定。各种FPB镇痛策略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行之有效,但同时又存在很多个体差异,后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技术性误差、局麻药在筋膜平面内的扩散方式以及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后的全身效应。个体间差异的潜在因素还没有完全了解,并且还没有关于如何提高FPB镇痛一致性的明确数据。基于前面的讨论,可以得出几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要尽可能将局麻药注射在目标结构附近。例如针对腹部脐上中线的切口,腹直肌鞘阻滞或肋缘下TAP阻滞显然比侧边TAP阻滞镇痛效果更好。其次,还应斟酌局麻药的剂量和浓度,局麻药量过高将增加血浆浓度和中毒风险。虽然较高的容量在理论上可能在筋膜平面内扩散到更大的区域,但事实上多点注射往往效果优于单点注射,局麻药注射到筋膜平面可能进入循环,所以不能过度依赖较大的局麻药物容量来达到阻滞效果,预防局麻药全身毒性仍应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遵守最大推荐剂量。除了我们已知的添加肾上腺素可降低血浆浓度的峰值,现有一些研究报道加入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可增强单次注射FPB的镇痛效果等。同时在行TAP阻滞时局麻药物可能扩散到腰丛或股神经,导致下肢感觉和运动异常,对于需早期下床活动的患者需评估下肢肌力,因此行筋膜阻滞时需注意:很多筋膜阻滞方法间仅存在筋膜层次的差别,由于筋膜的厚度不同、筋膜互连性和筋膜融合线的存在、筋膜功能及筋膜表面的神经分布不同等,均可能影响筋膜平面阻滞的效果、安全性、适应症和技术方法

总之,从FPB镇痛两大机制去理解,其镇痛功效是确切的,但仍存在许多因素导致FPB效果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异性。提高功效的策略包括精准定位靶点、注射较足量药液以及控制浓度以达到最佳的药物扩散

编译:李文迁、普隽 ;点评:袁红斌
原文链接:   Chin Ki Jinn,Lirk Philipp,Hollmann Markus W et al.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fascial plane blocks: a narrative review.[J] .Reg Anesth Pain Med, 2021, 46: 618-62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药,镇痛,浓度,阻滞,筋膜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