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科学、理性、依法对待“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要科学、理性、依法对待“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胡晓翔
在医改的背景下,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俨然以之为医改的主要手段,舆情汹涌,各级各类行政部门也文件频发。但实务里,医师多点执业一直是不温不火,并没出现多点执业的大潮。
这是必然的。我们要科学、理性、依法对待这个问题,不要一厢情愿,不切实际地硬推。
首先,我们要尊重现代的临床医学科学。崇拜“医师多点执业”,有一个理由,认为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就等于病人在基层、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大医院的专家级医疗服务。这个观点,不科学,于今基本不成立。现在的大医院技术队伍,已经完成了高学历、科研型员工队伍的转型,其员工分工精细、繁杂,业务技能普遍专科化、单病化,乃至于单一技术化,在院内急诊排班都难以适应,何况离开了其所在大医院的多科多专业会诊协同,及完备复杂的检验检查,他就更难如常发挥作用。即,尽管人,可以坐在基层、坐在民营医院应诊,但是,囿于条件限制,此时的他起的作用,更大程度只是咨询与牵线,引导病员去自己医院进一步诊治,而不是作为大医院里的那位专家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大医院医师晋升职称前下基层的要求,遭遇各方软顶硬抗,派出方与接收方协同作假应付检查,而很难落实,也是这个原因,即,派下去,不仅造成派出方的人手紧缺,到了基层又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有的专科、专业、专岗在基层还找不到对应的接受点。
其次,要理性面对临床一线现实。笔者曾经是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医师,深深清楚,一名临床技术人员,在单位里,假如正当年,且不是技术很差,那么,临床、教学、科研你是一样也躲不了的,本身就应该忙得焦头烂额、分身无术,不需要也无时间、精力多点执业。再者,作为雇主单位,与聘用者有合同约束,涉及到再教育、劳务支付、岗位安排、工伤风险分担、执业事故后果分担等事务,与雇主单位经济利益、社会声誉等等密切关联,怎么就该不过问自己的雇工脱离岗位去外面“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内很多医师还是党员、干部,有编制,更不宜在本单位之外兼职。再者,医疗卫生行业随时可能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单位员工过多地去多点执业了,如何应急?当然,对于一些年纪大身体弱,退出本院一线岗位的医师,则会有空闲,可以给其发挥余热的一条路,不妨依然做原单位的职工的同时,准予其多点执业,多挣点儿养老钱,等候到点在原单位退休办手续,这是个多方共赢的机制。
那么,当下是谁在呼唤多点执业?毫无疑问,最强音发自民营机构。我們目前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民营/公立机构,定位不清,分工不明,大家重复建设、重叠服务,同质竞争、混战乱战,才显得对同一个(类)人才和医保定点资格似乎家家都有需求。这是混乱局面下不应有的需求,作为医改的顶层设计,不该去迁就式地满足它,只要真正尽快重建分级分工医疗制度,公立、民营错位服务,这种同质需求会自然褪化、弱化。即,在一个科学布局、高效服务的医务界里,同一位同一类专家,不该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同时需求的适宜人才。同样,医保定点也不该和不需漫天开花。
各地无数次出台多点执业利好消息和推进举措,实际并不太收效果,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吧,即,多点执业的途径,还是该有的,但,于医改面貌,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怕,不会起扭转乾坤的大作用。补充渠道,而已。医改的主要精力,我们还是该回到“公立医疗资源发展”上来。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胡豫委员,来自地处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他感悟于迎战大考的齐心协力,提出要强化“公立医院姓‘公’”。
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在抗疫斗争中,公立医院是中流砥柱。下一步,要继续巩固、强化、壮大公立医院,这一条是明确的。”我们的医改界和管理界,要立即把注意力转到落实总书记指示,“巩固、强化、壮大公立医院”,而不是还在考虑如何挖公立医院墙角,热衷于“医师多点执业”。
2021年3月9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