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创新学科管理模式 促进临床学科发展
在北京天坛医院举办的“立德树人谱六十五载华章,教学相长培育高质量人才”为主题的教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通过《创新学科管理模式,促进临床学科发展》的讲座,介绍了首医在学科建设体制创新方面的做法,王院士指出下一步学校还要完善医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学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
一、首医学科建设简介
经过60年的发展,首都医科大学具有21所临床医学院、18个附属医院,1个直属医院,12个教学医院,形成区域医疗中心。学校在强化基础整合临床的方针指导下,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以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先导,在学校整个层面里面去整合跨越医院的行政的范畴,整合相同的临床学科科室,形成体制隶属于学校,覆盖所有附属、教学医院的学科,又有重点牵头责任科室的全新学科平台,实现了临床学科建设体制的创新。
二、临床学科建设举措
1.建立39个临床专科学院(4)系(35)-搭建临床“学科高原”
以各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为主体,跨越医院行政范畴,以优势临床学科所在医院的科室为挂靠基础,整合相同临床学科,形成隶属于学校,覆盖所有临床医学院及教学医院的学科平台。学校匹配资源,设置组织机构,遴选机制和考核绩效管理,以支持专科学院(系)的运行和学科发展。
2.创建34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搭建临床“学科高峰”
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是学校临床医学院中在某些领域具有优势的临床专家团队,提升针对特定疾病或症候群的诊疗水平,整合学校临床医院的相关临床诊疗资源,推进专项临床诊疗研究实践的技术平台。该平台是为诊治某一疾病或症候群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非行政实体组织,旨在推进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着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团队。实施“三年周期考核,打擂台滚动挂靠”。
3.学科分层管理
稳固优势学科地位,促进良好学科发展为优势学科,加大发展中学科上升速度,强力扶持弱势学科。
4.青年学者博士招生绿色通道计划-培养青年拔尖梯队
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力度,为青年学科骨干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突破现有的教授和导师遴选机制,设立专门的成长绿色通道
5.临床医学阶平班5+3本科直博PhD学制-贯通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5+3本科直博PhD,培养临床科研和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实行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导师以包括院士、杰青为主,基础导师跟临床对接,毕业以后安排在附属医院进行住院医规划培训,培养我们高素质的医生的师资。
三、临床学科建设效果
学校多名专家曾经是国内临床医学学科的开拓者,如吴阶平院士、诸福堂院士、吴英恺院士、翁心植院士和王忠诚院士分别是我国现代泌尿外科学、儿科学、心血管外科学、呼吸内科学和神经外科学的奠基人
汇聚最多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有6个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3个。北京医药卫生人才首都医科大学培养一半左右,尤其是全科医生的培养。
四、临床学科建设展望
1.面向国家需求,以转化医学为导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2.收集临床数据,挖掘分析有效数据,建立针对中国人的专病大数据研究库。
3.完善医药创新体制、机制。
4.完善医学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5.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建立畅通交流合作机制。
6.提升学科声誉,多渠道扩大宣传力度。
北京天坛医院宣传中心出品
内容来源:首都医科大学 王松灵
图片来源:北京天坛医院教育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