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研究迎来新进展,进一步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当下,整个社会都在期待对抗癌症更新的药物和更优的治疗方案,而如何在现有医学条件下通过癌症康复管理进一步提升癌症患者生存获益,则成为学界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一项发表于2016年的韩国研究表明,个人生活质量 (QOL) 的主动反馈是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2019年一项针对IIA-IV 期肺癌患者的研究也表明,与常规随访相比,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随访延长了患者7.6个月的生存期。
9月9日,在第22届世界肺癌大会上(WCLC),天津市胸科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孙大强教授首次面向全球肺癌学者,发表有关肺癌患者生存获益的最新中国研究成果。
主动随访提升患者获益
迄今同类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世界肺癌大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致力于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多学科肿瘤学会议。2021年世界肺癌大会于2021年9月8日至14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WCLC是胸部肿瘤领域的年度盛典,每年都会有众多重磅研究结果公布并由此更新临床实践,其中更不乏中国学者的身影。
在9日的会议中,一份迄今为止国际上文献报道的同类研究中参与医疗中心最多、样本量最大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亮相,该研究最早发表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线上发表后1个月内线上点击阅读量超5000次。
聚焦“对于 NSCLC 术后患者,积极主动的随访是否能带来潜在的生存获益”这一课题,该研究通过比较Ⅰ~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患者不同随访方式五年生存率,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主动随访可以获得提高远期生存率的益处、且病理分期越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主动随访的生存获益越明显。
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收集了9 家医院近五年来11958例Ⅰ~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主动随访组(3825例)和被动随访组(8133例),并在确诊后半年内开始随访患者。结果显示,患者主动参与随访能够使其5年生存率达到81.8%,显著高于被动随访达到的5年生存率74.2%,且对于IIIA期患者的生存获益更为明显。
主动随访受阻
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医疗成新“变数”
虽然研究表明积极主动的随访能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但真正实行起来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由于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自己的随访体系,医生难以开展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患者也很难与原来的医院、主治医生保持长期联系。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主导的传统院外管理方式呈现出多方面的局限性,缺乏精准化、个体化的跟踪,导致后续随访效果未如期所愿。
就有一线医生在社交网站上谈到:“大概率需要随访的病人都是癌症病人,经过系统的治疗看他还能存活多久,失访率很高,去世的很多,很多时候都是电话刚通了就挂了,谁也不愿意提起死亡这个词,我们知道他去世了,可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因为什么去世的,根本记录不了,然后在文本里,他就变成了一条无效的数据,就是这么冰冷。”
在癌症患者角度,对医生随访的抵触心理也同样横亘在癌症康复管理路上。
从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中的“主动随访组”无疑取得了突破。对于消除患者对随访的抵触、顺利推进3825例Ⅰ~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患者主动随访研究,其背后的大数据、互联网以及数字医疗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