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体外循环系统分型及研究现状
周萌萌 郑东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150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08):879-882.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00717‑00358
REVIEW ARTICLES
【综述】
CPB是心外科手术的常用辅助手段,其导致患者术后心律失常、肺感染、肾功能异常、脑损伤和胃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5.3% 。已有许多研究寻求多途径减少CPB相关并发症 。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invasiv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iECC)的概念 。
1 MiECC的系统组成
MiECC的基本部件是生物惰性材料制成的管道、离心泵和膜式氧合器。为提高安全性,并使其能更广泛的应用,MiECC不断加入新部件。近年,随着国际微创体外循环技术学会成立,MiECC的分型和组成部件有了标准的区分 。目前公认的组成部件有:生物惰性血液接触面并减少预充量的密闭CPB系统、离心泵、膜式氧合器、热交换器、心脏停搏系统、静脉气泡排除装置和血液回收管理系统。此系统的特点是:① 血液不与空气接触;② 血液接触的异物表面经过特殊处理;③ 使用离心泵而非挤压泵;④ 回收血液经洗涤后再回输;⑤ 预充量减小 。从MiECC的系统组成来看,MiECC技术理论上可从不同方面降低CPB对机体的影响,带来多种益处。
2 MiECC的分型
MiECC共分四型(图1) 。Ⅰ型主要由离心泵和膜式氧合器组成,血液从右心房引出后经过离心泵和膜式氧合器后直接回到动脉系统。其缺点是没有静脉气泡排除装置和血液收集装置,只能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Ⅱ型加入静脉排气装置,适用于瓣膜手术,但由于大量出血时循环内血容量不足极易引起泵排血量不足,依然存在较大风险。Ⅲ型又增加密闭血液回收装置,回收术区失血后,经洗涤再依据患者需求回输,保证术中泵排血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失血和异体输血量。Ⅳ型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MiECC设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标准循环部分,即之前所述的公认组成部件;二是备用循环部分,即在血液由右心房引出至排气装置时增加开放循环系统。手术时如果遇到如大量气体无法有效排出或出血过多等突发情况时,可及时转为常规CPB模式,为患者的安全增加保障 。Ⅳ型MiECC已经基本可以安全应用于所有心脏手术 。Anastasiadis等 将Ⅳ型MiECC技术成功用于50例心脏外科手术,包括主动脉夹层、二次手术、急诊CABG等,成功率100%。
3 MiECC对不同手术患者的影响
3.1 MiECC对CABG患者的影响
各型MiECC均广泛应用于CABG,与常规CPB相比,其器官保护和改善预后的优势已被广泛认可。Ried等 将行择期CABG的3 139例男性患者数据汇总分析发现,MiECC组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CPB组,而两组在脑、肾和血液的并发症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篇关于22 778例CABG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MiECC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常规CPB组降低54%,脑卒中发生率降低60%,术后肾功能异常发生率降低50%,同时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例数也显著降低 。Lisy等 在对156例CAB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发现,MiECC组患者手术时长、CPB时长和再灌注时长比常规CPB组短,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也更少。而在术后,MiECC组患者出血量和输入红细胞量明显低于常规CPB组,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也比常规CPB组低。由于2016年才出现系统的MiECC分型,这些对CABG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研究均未以型号将患者分组,这可能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和矛盾。Anastasiadis等 将这种对患者多器官的保护作用归为MiECC系统密闭性好、血液稀释程度轻和微循环有效灌注比例高。
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是将MiECC与非CPB的CABG(OPCABG)对比。OPCABG避开了CPB过程,患者长期生存率高 。但是心脏不停跳,术野出血较多,易影响手术操作,这对外科医师的技术是一大挑战,限制其广泛应用 。MiECC则避开了常规CPB和OPCABG两者的缺点,大量临床相关研究证实其有一定优势。Meta分析显示,MiECC和OPCABG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在炎症反应方面,Formica等 用IL‑6、TNF‑α、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来衡量MiECC和OPCABG两组患者炎症反应强度,结果显示这4种生物标志物在不同手术中水平不同,但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ermanyer等 则得出了相反的结果,为避免生物标志物选择不当影响实验结果对炎症反应程度的衡量,他们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MiECC组和OPCABG组后,选取了19种炎性介质于术中和术后检测。排除了10种在术中无法检测或没有变化的炎性介质后,他们发现OPCABG组有9种炎性介质高于MiECC组,其中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代表抗炎的炎性介质IL‑10在MiECC组低于OPCABG组。提示OPCABG手术可能比MiECC更易引起患者炎性介质的释放。有专家针对Permanyer等 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认为该研究样本量过小,需要在更大的队列和高风险患者中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更确切的结论,并且该研究没有排除两种手术操作对炎症的影响,也未详细记录术中血液回收和术中输液等情况,尚未评估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情况 。目前为止,多数研究认为MiECC和OPCABG在低风险患者中所产生的短期临床效果相近,但对高风险患者是否发挥保护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3.2 MiECC对瓣膜手术患者的影响
在瓣膜手术中仅可采用Ⅱ型、Ⅲ型和Ⅳ型MiECC,原因是术区开放使得密闭的循环内进入气体,进而导致空气栓塞。而且大量出血时循环血容量不足,泵的运转失常,导致循环不稳定 。目前,MiECC常与微创手术切口联合用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手术,以达到创伤最小化。杨婷等 将9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分为MiECC组与常规CPB组,MiECC组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常规CPB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结果显示,MiECC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长均低于常规CPB组。Gygax等 在通过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中发现,虽然MiECC组术中输血率低,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各种炎性介质水平(如IL‑6、TNF‑α、sCD40配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两组结果提示,切口所造成的创伤可能影响心外科手术患者的炎症反应。Ⅳ型MiECC用于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时,MiECC组患者82.4%都可实现自体血预充,而常规CPB组自体血预充比例为0。MiECC组术中最低Hb浓度和Hct水平高于CPB组,且输血患者比例较低。术后MiECC组除心房颤动发生率较低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长和1年后病死率与常规C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MiECC在这些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手术的患者中,最大的优势为可以减少输血率,维持Hb水平,部分患者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发生。与其在CABG中的突出表现相比,保护多种器官、减少炎症反应和提高临床预后的效果相对减弱。但是不能否认,在MiECC与其他多种微创技术联合之下,其优势仍高于常规CPB。
3.3 Ⅳ型MiECC拓展应用范围
Ⅳ型MiECC可用于二次心脏瓣膜手术、CABG合并瓣膜手术、主动脉夹层等复杂情况。对Ⅳ型MiECC的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系统的安全性和开放循环的转化率。Anastasiadis等 将Ⅳ型MiECC系统运用于50例包含CABG合并射频消融、主动脉瓣置换或房间隔缺损、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等复杂情况的患者,结果需要用到备用循环的仅占所有患者数的4%,术后病死率4%。这些患者中使用到备用循环的一例为65岁有二尖瓣手术史和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三尖瓣手术,术中因气体处理装置无法移除大量气体,为了安全选择开放循环;另一例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术中因失血过多,为保证MiECC系统的离心泵有足够排血量而应用备用循环。
4 搏动微创CPB的应用
搏动灌注在CPB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但有诸多研究表明其对肝、肾与神经系统等存在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搏动灌注下机体微循环的反应性、血流量和组织氧合优于非搏动灌注,这可能是它保护器官功能的原因 。近些年,为了将MiECC的器官保护功能进一步提高,研发了可以实现搏动灌注的微创人工心肺机。Graßler等 采用多种神经、肾、纤溶相关标志物以检测搏动微创CPB对相关系统的影响,然而并未发现显著的保护作用。但是搏动组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尿量也相对增多。目前搏动灌注应用于微创CPB仍处于起步期,相关研究证据不足,但是搏动灌注与MiECC的融合可将其各组件进一步拓展,更好地实现器官保护功能。
5 展 望
MiECC经历4种型号的改良和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循环中气泡和容量管理的难度大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些年,随着Ⅳ型MiECC的面世和研究,此技术已适用于所有的心脏手术并可保障心脏手术的安全进行 。但是Ⅳ型MiECC安全性的研究仍旧不足,且越来越复杂的系统需要的已经不单是麻醉医师一方的关注,更需要外科医师参与协作,共同制定灌注策略,将MiECC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www.gjmzyfs.com),在“期刊浏览”栏目中免费实时下载全文。或登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平台(gjmzxyfszz.yiigle.com)进行高级检索和付费下载。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徐州医科大学
ISSN:1673-4378 CN: 32-1761/R
电话:(0516)85708135(咨询);85807157(编辑);85802018(传真)
Email:gjmzyfs@263.net
gjmzyfs@163.com
网上投稿:www.gjmzyfs.com
地址:徐州市淮海西路99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