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晚期肺癌靶向治疗,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山大学
完成人:张力、周彩存、杨云鹏、方文峰、黎孟枫、赵洪云、黄岩、马宇翔、洪少东、周婷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居首位,近一半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预后差, 疾病负担重。靶向、免疫和化疗是晚期 NSCLC 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国人靶向治疗效果仍需探索;免疫治疗优势人群仍不明确;化疗优化及耐药机制仍待研究。本团队围绕上述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依托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一、优化晚期肺癌靶向治疗,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1. 首次在国际上将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用于晚期 EGFR 突变阳性 NSCLC 患者化疗后的维持 治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并延长其生存期,研究结果被国内外肺癌指南采纳。
2.首次通过外周血二代测序揭示中国人群 EGFR 抑制剂原发性耐药机制,首次完成中国人群 NSCLC 的肿瘤异质性研究。
3. 首次全方位评估 ALK抑制剂在亚裔 ALK阳性 NSCLC 患者中一线治疗的地位,首次完成国产原创二代 ALK 抑制剂的人体临床试验,为克服 ALK 抑制剂继发性耐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改写了中国人群晚期 ALK阳性 NSCLC 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被 CSCO 肺癌指南采纳。
二、优化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策略
1. 开展我国首个 PD-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2. 发现一组与 NSCLC 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了 TMB 和 ctDNA 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作用,为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三、优化晚期NSCLC的化学治疗策略
1. 首次绘制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LELC 的基因图谱,优化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化疗方案。
2.首次证实阿瑞匹坦等新型药物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中国晚期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
3. 发现预测化疗耐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系统阐述其介导化疗耐药的机制,为肺癌化疗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I期病房大事记
2014.03 I期临床研究病房开张
2014.05 承接艾维替尼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于J Thorac Oncol
2015.08 承接奥希替尼临床试验,2个月内圆满完成受试者招募,2016年接受CFDA现场核查,2017年在中国正式上市
2016 先后承接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和伊匹木单抗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于Oncologist,2018年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在中国完成上市
2017 先后承接国产原研药特瑞普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于Ann Oncol、J Clin Oncol以及Lancet Oncol,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得鼻咽癌适应症
2018.06 临床研究日间治疗中心成立,承担I期门诊采血和诊疗的部分工作
2018.08 承接国内首个二代ALK抑制剂恩沙替尼临床试验,2月内完成受试者招募,2020年底获批上市
2018.10 承接PD-1、CART、EGFR-CXCR13-CART、EBV-CART和TCRT等多个细胞治疗项目应用于实体瘤,其中部分结果已发表于Clin Transl Immunol
2019 先后承接免疫治疗双抗I期临床试验,包括CTLA-4/PD-1,TGFβ/PD1,VEGFR/PD1及CD137/PD1
2020 疫情期间逆势上扬,全年新入组临床试验例数突破500人,开展疫情期间受试者就近访视、参加临床研究,开展线上线下临床试验项目会议上百次
2021.03 黄埔院区I期病房开张,新增11张床位
2021.07 越秀院区I期病房乔迁,病床扩至22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