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守初心 无悔一生献麻醉——访中国麻醉学界一代名师曾因明教授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访谈嘉宾:
曾因明教授
曾因明教授(获教育类殊荣):
198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任麻醉学系主任;
1989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创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任第一届理事长;
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000年任第一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1年任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2019年荣获中华医学会医学会“医学教育终身成就专家”称号。
回忆初衷 坚守信念
主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您创建中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的初衷是什么?当时可谓是困难重重,是什么让您义无反顾?奋斗终身?
曾因明教授
感谢“舒医汇&古麻今醉”提供的这个平台,能够让我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与全国同道朋友见面,共同研讨我国麻醉学教育问题。
首先是创建麻醉学专业的问题,这要追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迎来科学的春天。记得当时同道们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我国麻醉学科怎么办?因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向世界的窗口打开了,突然发现我们国家麻醉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国际差距很大,大概相差30-50年。面对学科怎么振兴的问题,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红头文件顶层设计很重要,投入也很重要,但关键还是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形成共识,那就是学科的振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教育这条路怎么走?按照当时的培养模式“师承式”,或者是“进修班”的方式来培养专业人才远远不够,不能满足麻醉人才队伍的刚性需求。如果按国际模式,通过规范化培训来培养麻醉医生,国情不允许,科情也不允许,这条路怎么走?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最后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要解决队伍的学历结构跟整体素质,要加强麻醉学二级学科的建设。第二,当国情跟科情允许时,我们才能过渡到通过规范化解决麻醉科医生培训。
在这个背景下,1984年徐州医学院提出了在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设立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报告。教育部、卫生部前前后后经过将近两年的论证,1986年开始试招生,1987年麻醉学专业本科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徐州医学院正式招生成立麻醉学系。从那个时候,我们就走上了探索中国麻醉学教育之路。
36年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们在麻醉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教材建设、规培跟专培以及继续医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进了麻醉学科的发展,也在医学教育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为什么能够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来做这件事情?我认为首先是信念,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科振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这点,昨天是如此,今天是如此,我想明天还是如此。第二个还是“信念”,我认为个人的作用,在整个事业中是沧海一粟。我的信念是“认一事做一生”。
相得益彰 教学相长
曾因明教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关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三层,第一层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尊师重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层是良师益友。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老师跟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三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师生的关系是辩证的,要做一个好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学生。这样才能做得到师生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
曾因明教授
我想用九个字与大家共勉,“人在做、天在看、地在量”!人在做,天在看,天指的是什么?狭义来讲,天指的是领导。广义讲就是社会,社会能看得见、能感受到,群众能感受到。地在量,我们的同道心里都有一杆秤。你做什么,你想什么,人家会看得到。
我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位好老师是非常幸运的。到今天我也经常怀念吴珏老师,诲人不倦;怀念我的恩师谢荣老师,思路清晰超前;怀念李德馨老师,一生无怨无悔无畏,以及众多的老师对我的理解、呵护跟支持。
实际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老师对学生影响在于老师的理想跟信念、学识能力、对问题的思维跟研判,以及老师的为人处事所持有的价值观与智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力争做一个好老师,要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好老师,一代更比一代多的好老师,这就是我们学科兴旺所在,我们学科兴旺的根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