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麻醉深度
很多病人或家属
在麻醉前谈话时
经常会提到以下类似的问题
我会不会在手术中突然醒过来?
或者
我会不会一睡不醒?
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病人面对想象中的手术场景和疼痛时心怀恐惧,或是对过度麻醉可能引起身体伤害而产生忧虑。
在专业术语中,前者我们称为“术中知晓”,后者称为“苏醒延迟”。无论是哪种情况,其本质都是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麻醉药物相对或绝对的不足或过量所致。
术中知晓可引起病人巨大的心理创伤,而过度麻醉也会造成病人呼吸抑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问题。
所以麻醉医生准确把握麻醉深度非常重要!
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在线轴的合适力度牵引下能平稳飞翔,当线拉得过紧时,风筝会像没头苍蝇一样,左冲右撞,失去美感;若完全没了线的牵引,则风筝会失去平衡,很快从天上掉下来。
风筝放飞的成功与否,是建立在操作者对线合理的操控和牵引上;同样,麻醉实施的平稳与否,也是建立在麻醉医生对麻醉药物的精准调控上。
对于静脉给予的麻醉药物,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体重来计算药量,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病态肥胖、高龄病人,我们也会使用专业的计算公式进行校正,力求用药量符合不同群体需求。
所以术前麻醉医生会仔细询问病人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病房护士也会在入院期间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
当然依靠仅人力来推注麻醉药会导致药物浓度波动、药物蓄积等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电子输注泵这种智能化的给药装置。
它是利用机械驱动力准确控制输药流速,确保剂量精准、稳定且安全进入病人体内的一种专用医疗设备。
有些输注泵利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输送和起效的过程进行模拟,只要麻醉医生预设好药物浓度,则输注泵自动计算用药量、用药速度执行给药。
手术结束停药后根据输注泵上显示的药物浓度下降趋势也可以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可控性佳!
吸入麻醉药是一类挥发性液体或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发挥麻醉作用。
与静脉麻醉药不同的是,吸入麻醉药需要添加入麻醉机的挥发罐中才能发挥麻醉作用,挥发罐上有不同刻度,可对应输出不同的药物浓度。
临床上也有不同吸入药物浓度对应麻醉深度的计算指标,为了确切了解病人吸入了多少浓度的气体,在病人的吸入和呼出端装有麻醉气体浓度监测装置。
尽管我们有以上手段来精确计算静脉和吸入麻醉药的剂量与浓度,但药效仍存在个体化差异,除了年龄、身高、体重,还有病人的肝肾功能、全身状态、手术刺激大小等等已知和未知的因素。
这么看来,如何让大脑自己来告诉我们,它“是不是真的睡着了”?是一个颇具创意但不无道理的奇思妙想!
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器官,在不同的活跃状态会产生迥异的脑电波。麻醉可以明显地改变大脑活跃状态,因此,实时监控大脑整体电活动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客观评估麻醉和镇静深度。
原始脑电图过于复杂,临床上将其某些特征(如频率、波幅和相位)进行提炼和转换,用简化的数值大小(如0-100)来反映麻醉的深浅,并且寻找一个数值范围(如40-60)来表明合适的麻醉深度。这种简化的脑电图监测设备有多种名称:如脑状态指数(CSI)、脑电双频指数(BIS)等。
脑状态指数(CSI)
脑电双频指数(BIS)
在术中麻醉医生利用这种简化脑电图来指导工作,当数值过低时(如<40)表明麻醉过深,需要减少麻醉药用量;当数值过高时(如>60)提示麻醉过浅,需要加大麻醉药用量。
掌握适宜的麻醉深度对病人围术期的安全和舒适非常重要,麻醉深度监测相关专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但无论科技如何先进,具有高度责任心、人文关怀精神的麻醉医生才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