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教师心理健康 预防抑郁症侵袭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9月10日是第36个中国教师节,全国上下都在祝贺老师们节日快乐,但其实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预防自杀日。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约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25倍,而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
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在中国,自杀是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南方都市报2014年5月10日相关报道: 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Meta分析得出,中国有超过半数的人有心理障碍,其中大部分自杀者患有抑郁症,但是仅有小部分人到医院的心理科就诊过。
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职业特点、社会期待、家庭压力等诸多原因,教师职业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老师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心理健康,而很少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工作任务重,加上国家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与民众对教育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教师承受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强,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压力较大,心情抑郁、强迫症、焦虑等问题尤为严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30-39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最低;职称方面,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在收入方面,月收入在6000-8000元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不难看出,这三个指标的重合度较高,符合这些指标的教师正处于高校群体中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的阶段。从生活状态来讲,这一年龄段的高校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比较复杂,既是父母,又是子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同时面临照顾孩子和赡养老人的压力;从工作状态来看,他们正处于追求事业更上层楼的时期,需要应对与评聘更高级别职称要求相伴随的教学与科研压力。
更为重要的一点,高校教师群体已经注意到自身心理健康的现状,有八成以上的高校教师和七成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希望增加心理健康培训,但多因为“压力大,没时间”的原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为困难。那么,当教师的心理长期受到严重的压迫,该如何解救自己呢?
对此,我院功能神经科主任强调,当发现自身情绪反应不正常时,应及时去医院确诊。他表示,焦虑症、抑郁症都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例如,抑郁症诊断时,患者需符合以下九条症状中的五条以上,且必须符合第一、第二条核心症状中的一条。第一,心境低落,开心不起来;第二,兴趣缺乏,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第三,睡眠质量差,睡不着、吃不下;第四,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如话少、行为活动少而被动,或容易烦躁不安、急躁;第五,注意力难以集中,不爱动脑筋、不想说话,连与家人的交流都变少;第六,过于悲观、负面;第七,丧失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对前途悲观绝望;第八,对异性、配偶不感兴趣;第九,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那么针对轻度、中度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一般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辅导就能治愈,如果达到了重度程度,对工作、生活带来长时间的严重影响,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都可以显著减轻症状,甚至达到临床上的治愈标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