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瘤变到癌,所幸追加了补救!
“对一切事情都喜欢做到准确、严格、正规,这些都不愧是高尚心灵所应有的品质。”
丁阿姨今年62岁,8个月前因体检发现血液中相关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去了当地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活检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月前丁阿姨再次于当地医院复查胃镜发现病灶进展,遂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 这可怎么办? 接下来是化疗?手术? 还是定期复查随诊? 丁阿姨一家人顿时手足无措!经多方求医问询,丁阿姨一家找到了浙大二院胃肠外科陈健主任胃癌治疗团队。在陈健主任的安排下,丁阿姨第一时间入住了浙大二院胃肠外科胃癌诊治的专科病房(浙江省胃癌诊治中心)。
追加补救手术,不到一周顺利出院
陈主任为丁阿姨制定了详细、个体化的检查方案,并为下一步的治疗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讨论。在经过胃肠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放疗科以及放射介入科的详细会诊讨论后,最终判断追加补救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中的陈健主任 考虑到丁阿姨对于手术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术后身体能否恢复健康的顾虑,陈主任在综合各种因素后决定为她实施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采用更精准、更小损伤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腹腔镜下微创手术 为了更好地确定手术范围及示踪前哨淋巴结等解剖位置结构,陈健主任团队首先在内镜下进行了钛夹定位,以及吲哚菁绿示踪标记。手术中,以尽可能保留“胃”功能为前提,在最小损伤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胃癌病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手术中 在胃肠外科、麻醉、护理等多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丁阿姨的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术后第3天她就可以开始喝水,第4天开始进食流质,第6天就顺利出院了,真正做到精细、精准、微创、保功。
手术“周边”科普,简单读懂这些“名词”
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每年胃癌死亡病例占全球同期胃癌总死亡数的40%以上。胃癌生物学标志物筛查,可以实现更简单的操作但更高的普及率,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原则。
目前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中,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是胃癌较可靠的两种血清标志物,同时CA24-2、CA72-4、AFP以及胃蛋白酶原等均为常规胃癌检查的指标。这些指标可有效预测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全新的治疗手段,可以让更多的早期胃癌能够在内镜下完全切除,免除了手术的痛苦。
然而ESD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比如切缘阳性,比如肿瘤浸润较深,又比如在本病例中出现的“术后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的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往往需要专业的胃癌外科治疗团队,进行精准的尽可能保留胃功能的补救手术。
作者丨胃肠外科 金晓立 王俊
图片丨鲁青,陈博盛
审核丨陈健
责编丨陈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