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旁阻滞减少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的效能: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2021
09/10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具有挑战性,且对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直接影响。

任云 翻译 郭克芳 审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背景

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具有挑战性,且对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直接影响。与以往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麻醉不同,快通道技术和理性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趋势使区域阻滞技术更显价值。相较于神经轴索阻滞可能导致硬膜外血肿的风险,心脏手术中实施外周神经阻滞更加安全有效。术后进行的椎旁阻滞、筋膜间平面阻滞以及胸骨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均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疼痛评分,减少拔管所需时间。

区域阻滞技术在术后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而术中的获益仍未被充分证实。心脏手术中的一些操作,包括气管插管、开胸过程(切皮、切割皮下组织、胸骨劈开及胸骨撑开)等,可使心率和/或血压升高,并与心肌氧耗增加及可能的心肌缺血相关。通常,这种应激是通过大剂量麻醉药物来控制的。胸骨旁阻滞(parasternal plane block, PSB)可在肋间肌浅层或深层注药,目标为肋间神经前皮支,为胸骨及覆盖皮肤提供镇痛。PSB在心脏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已有证据,但在术中的镇痛作用尚未报导。在麻醉诱导后进行的PSB可为正中切口心脏手术提供有效的镇痛,限制了开胸过程中应激导致的心血管反应,无需使用大剂量麻醉药物。

本研究拟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的患者,评估术前行PSB对开胸过程(从切皮到胸骨撑开)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所需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入组标准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接受正中开胸CABG手术的成人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拒绝参加、急诊手术、认知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肾功能不全、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慢性疼痛综合征、外周神经病变、妊娠、造血系统疾病、低血容量、自身免疫疾病、激素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及语言障碍。患者按1:1比例被随机分配至PSB组(注射罗哌卡因)及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药品由与研究不相关的人员准备。

不使用术前药,入室后进行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血压及SEDLine麻醉深度监测。之后开放外周静脉、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在麻醉诱导后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使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异丙酚采用血浆浓度靶控输注,从1.5μg/mL开始,目标为SEDLine监护下病人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 PSI)值25-50。待PSI达标后开始瑞芬太尼输注,目标效应室浓度4 ng/mL(年龄>65岁剂量减半,实际体重>30%理想体重时按理想体重计算)。使用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辅助气管插管,之后使用50%氧气和50%空气进行机械通气,并由对研究分组不知情的麻醉医生进行麻醉管理。基础心率HR0和收缩压SBP0在患者入睡后血流力学稳定时测得。麻醉不足定义为HR、SBP>基础值的20%持续1分钟和/或PSI>50。高血压和/或心动过速时首先增加瑞芬太尼用量,如PSI>50则同时增加异丙酚用量。调整幅度为1 ng/mL与1 μg/mL,每隔15-20秒调整一次直至麻醉效果满意,如瑞芬太尼用量超过10 ng/mL加用七氟醚吸入。低血压时(MAP<65mmHg)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通过补液治疗,心动过缓时(HR<45bpm)使用阿托品。记录诱导前至胸骨撑开后5分钟的心率、血压和PSI。

由一名对分组不知情的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在麻醉诱导后进行PSB。患者平卧位,将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平行于胸骨边缘1-2cm放置。消毒后,使用22G 80mm神经阻滞针于平面内进针达胸大肌与肋间内肌间平面并注射药物。在双侧2-3肋间、4-5肋间注药,每次注射0.25%罗哌卡因15ml,共60ml(罗哌卡因150mg,体重低于50kg的患者罗哌卡因总量不超过3mg/kg),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图1)。局麻药扩散质量由操作者判断,局麻药在肌肉内积聚被认为操作失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及局麻药全身毒性也被记录。手术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进行。

 
图1 胸骨旁阻滞方法  
在CPB前、脱离CPB后3h及术后1、2、3、5、7天留取血样进行分析。使用免疫分析试剂包测定细胞因子(MCP-1, IFN-α2, IFN-γ, IL-1β, IL-6, IL-8, IL-10, IL-12, IL-17A, IL-18, IL-23, IL-33及TNF-α)。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  
主要结局为开胸过程(从切皮到胸骨撑开)中维持预定血流动力学(心率、血压)指标稳定所需最大瑞芬太尼剂量。次要结局包括:开胸过程中异丙酚最大剂量;术中瑞芬太尼及异丙酚总量(从诱导到术毕);开胸过程中心率、血压、PSI的变化;炎症反应程度;拔管后即刻的疼痛数字评分;术后7天内的并发症。  
基于经验,在未行PSB情况下维持开胸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需要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8±3ng/mL,假设行PSB后可减少4ng/mL,在power=80%及α=5%情况下,每组需11例,考虑到阻滞失败或脱漏,共须入组30例。使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炎症指标对比,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图2 CONSORT流程

结果

共35例患者被随机分组,PSB组18例,对照组17例(图2)。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合并症及手术方式相似(表1)。

在开胸过程中,PSB组用于维持合适心率、收缩压的瑞芬太尼最大效应室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4.2 (IQR, 2.5–6.0) ng/mL vs 7.0 (IQR, 5.2–8.0) ng/mL, p=0.02)。同时,两组开胸过程时长无统计学差异。PSB组开胸过程中所需异丙酚最大浓度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3.9±1.1 μg/mL vs 5.0±1.5 μg/mL, p=0.02)。在整体麻醉过程中异丙酚输注速率在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8),而瑞芬太尼用量在PSB组显著降低(5.3±1.4 μg·h-1·kg-1 vs 6.4±1.9 μg·h-1·kg-1; p=0.04)。PSB组似乎更少需要使用吸入麻醉药物,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RR 0.5, 95%CI, 0.2-1.3, p=0.13)。开胸过程中的心率、收缩压变化在两组中没有显著差异,PSI最低值在对照组更低(11.7±8.7 vs 18.3±6.8, p=0.02)(表2)。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表2 研究结果

 
 
 
 

图3 炎症反应

一些促炎因子,如IL-8、IL-18、IL-23、IL-33和MCP-1在PSB组浓度更低,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证实了这一点(p<0.01、p<0.01、p=0.02、p=0.05以及p<0.001),其他细胞因子浓度在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图3)。此外,拔管后的疼痛评分在两组间相似。

在PSB组没有观察到诸如注射部位感染、血肿、胸膜穿破或是血管内注射导致的心律失常等相关并发症。进行操作的麻醉医生共观察到了3例局麻药扩散不佳的患者,PSB组2例,对照组1例。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发生风险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如肺部感染、需要治疗的低血压、神经认知紊乱等术后并发症在两组患者中发生率也类似。没有患者表现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或肾功能衰竭(表3)。

 
表3 不良事件  
结论  
在从切皮到胸骨撑开的开胸过程中,术前行PSB显著减少了维持心率和收缩压在合适范围内的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最大血药浓度,而且没有增加副作用。同时,PSB与降低促炎反应相关。在CABG麻醉管理中,PS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点评  
本研究结果显示了在术前行胸骨旁阻滞的意义。与术后进行阻滞仅能提供术后镇痛相比,术前阻滞可在开胸过程中更好的控制麻醉深度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需要大剂量的麻醉药物。  
心血管稳定性在CABG手术中非常重要,从麻醉诱导到胸骨撑开的过程都伴随着心率、血压的波动。已有大量研究评价了各种药物及组合在维持诱导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能力。静脉阿片类药物、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都被用来控制喉镜暴露、气管插管、胸骨劈开和撑开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研究者的日常实践选择大剂量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来抑制开胸过程中的交感兴奋状态,必要时再加用七氟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可迅速达到目标血药浓度来精准应对外科刺激。尽管调节药物剂量可将血流动力学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大剂量的药物使用可导致麻醉过深。术前PSB使麻醉深度维持在了正常的水平,只需要相对低剂量的瑞芬太尼和异丙酚。  
区域阻滞在矫形外科手术中优势明显,在胸壁手术中也日渐流行。对于乳腺和胸科手术,胸部筋膜平面阻滞为手术区域提供了镇痛,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多种类型的阻滞方法曾被报导,但都关注于术后疼痛管理。近期,椎旁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都已应用在心脏手术中,优势主要在于缩短拔管所需时间、降低疼痛评分以及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胸骨旁和胸横肌平面阻滞都可在仰卧位时进行,使操作过程相对便捷。我们的研究证实PSB提供了胸骨区域有效的镇痛效果,因为切皮和开胸过程中所需的麻醉药物用量显著减少。因此在术前进行区域阻滞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达到了现代麻醉技术的目标: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并缓解疼痛。  
胸骨旁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目标均为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它们之间的主要不同是注药的深度,胸横肌平面阻滞在肋间内肌与胸横肌间注药,血管内注药和穿破胸膜的风险更大。而PSB在胸大肌与肋间内肌间注药,更安全且学习曲线更短。  
为了更深入了解区域阻滞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益处,研究者测定了一些炎症指标。结果证实MCP-1,IL-8和IL-18在PSB组显著降低。这些都是早期细胞因子,它们由驻留巨噬细胞在损伤或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生成时分泌,而这可能由手术创伤引起。这些细胞因子分泌受PSB的影响,这可能表明该操作限制了巨噬细胞在手术中获得炎症表型的能力。总体而言,PSB减轻了由于手术刺激引起的炎症反应。  
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单中心研究,且神经阻滞由有经验麻醉医生进行,可能在没有相关操作经验的中心难以实现。其次,PSB的效果仅在CABG手术得到验证,不能代表其他类型的心脏手术也有类似效果。再次,研究中没有在术后继续观察镇痛效果,而单次注药的效果通常限于24小时内。最后,胸骨切开后疼痛是多因素的,包括胸骨撑开、纵隔引流、胸廓内动脉获取、胸背痛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最佳的区域阻滞策略。  

 

任云 翻译

郭克芳 审校

参考文献

  Bloc S,       Perot BP, Gibert H, e   t al. Efficacy of parasternal block to decrease       intraoperative opioid use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via sterno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eg Anesth Pain Med 2021 Aug;46(8):671-678.    

(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冠状动脉,瑞芬太尼,阿片类,异丙酚,麻醉,剂量,心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