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体检报告里的「肿瘤标志物超标」吓破了胆……
最近,一位肝炎患者问我:
“杨医生,我今年体检检出肿瘤标志物超标,这是不是说明我得了癌症?”
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我们往往会在认知上走向两个极端:
①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认为有癌症;
② 肿瘤标志物正常,就认为没有癌症。
但其实,相同的肿瘤可能有很多种标志物,不同的肿瘤也可以“共享”同一个标志物,还有一部分肿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可检测的标志物。
我们对癌症的筛查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定期体检就能检查出癌症
其实,常规的健康体检是以一般健康普筛为主,可以做常规疾病早筛及健康情况的综合评估,通常无法进行更精准的个体定向筛查。
如果需要筛查某种癌症或者疾病,则需要进行专项的检测。
误区二: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患癌了?
肿瘤标志物都有“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比如:肿瘤标志物最常见的甲胎蛋白(AFP),它是筛查和诊断原发性肝癌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然而,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筛查的灵敏度是66.3%,特异性是80.6%1,也就是说,甲胎蛋白存在约34%的假阳性率和约19%的假阴性率。
简单理解就是,即使AFP检查结果异常,其中一部分人也很可能是“虚惊一场”。
比如怀孕中的妇女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升高的情况,肝炎、肝硬化及其恢复期的病人有些也会出现AFP升高,甚至有少数胃肠道的肿瘤也会引起AFP升高。
误区三:只有PET-CT 才能检测出癌症吗?
目前在临床上,PET-CT作为诊断癌症的“金标准”,主要应用于全身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价、复发和转移监测。
但所有检测都不是完美的,PET-CT也不例外。
它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分辨率不足的劣势,也会忽视掉过小的病灶。
除此之外,价格昂贵、有一定的辐射、被检查者配合要求比较高等因素,也使得PET-CT不做为健康体检肿瘤早筛的首选。
如今,中国的肿瘤液体活检技术也逐渐完善,检测对象包含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DNA(cfDNA)、外泌体(exosome)等,它们存在于血液,可以提示肿瘤发展进程及抗药性等信息,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
那么,癌症早期筛查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癌症协会的双重推荐:
(一)建议普通人群对部分特定癌症专项筛查;
(二)对于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则需要有针对性地检查特定癌症。
比如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他肝病患者被划分为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建议每隔6个月筛查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
这两项技术虽然各自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联合检查,在早期肝癌筛查中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对于肝癌的早期筛查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其中液体活检也是一个研究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Nature:A new approach to the use of α-fetoprotein as surveillance tes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