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监测
本文由“瑞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授权转载
一、心电图的监测
1. 心电图导联的放置:
常规标准化五导联为4个肢体导联和1个胸前导联,出于方便考虑,多将肢体导联置于双侧肩部及髋部,注意应将肢体导联电极片贴于心缘以外(图1)。选择单个胸前导联时,由于V5导联对心肌缺血具有高度敏感性,常将其作为胸前单个导联的首选,V5导联准确定位应在胸前壁第5肋间隙与左腋前线交点处(图2)。若导联位置在手术消毒范围内,可以在保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的情况下覆盖敷贴;若导联位置在手术切口处,则需另选一个部位替代。当导联位置改变时,会造成心电图波形的改变,尤其当V5导联位置改变时,可能无法及时监测到左心室缺血。
图1 标准心电图肢体导联放置
RA:右臂,LA:左臂,RL右腿,LL左腿
图2 6个标准单极心前导联的位置
V4导联:左锁骨中线(MCL)第五肋间隙;
V5导联:左腋前线(AAL)V4水平;
V6导联:左腋中线(MAL)V4水平
2. 心电图导联的选择与显示:
为诊断心律失常或传导异常,需明确显示P波,此时可选择下壁导联(I、II、aVF)和心前导联(如V1);若想提高对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则V5导联更适合。因而对可同时显示两个或更多导联的监护设备,可选择II导联及V5导联;对只能显示一个导联的监护设备,则应根据患者的主要矛盾选择适合的导联。
3. 滤波选择:
现代床旁监视器主要有两种模式:监测模式(0.5Hz~40Hz)或诊断模式(0.05Hz~100Hz),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滤过后通过波的多少(诊断模式通过的波>监测模式通过的波)。更少通过的波能够消除患者移动和呼吸带来的基线漂移,但对ST段改变的反应不敏感,因而监测模式更多被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监护;诊断模式则由于其对ST段分析更准确,常被用于监测心肌缺血ST段改变的情况(图3)。
图3 与诊断模式(左图)相比,监测模式(右图)记录心电图ST段人为抬高(上图)或压低(下图)
4. 增益调节
监护仪的自动增益调节即监护仪根据显示屏大小空间自动提供一个高QRS波群,使波形分析更详细。一般标准监护仪心电图增益为100mm/1mV,尽管加大心电图信号增益可以使心电图波形更清晰以便于分析,但增益的变化同时可以使ST段的位移、屏幕显示的波形及走纸记录均加大或减小,因而在改变增益后对心电图的分析应将增益情况考虑在内(图4)。
图4 标准增益(10mm/mV,上图)、半标准增益(5mm/mV,中图)和2倍标准增益(20mm/mV,下图)的心电图记录,所有波形成分幅度与信号呈直接比例关系,且ST段总是呈等电位
二、心电图与心肌缺血
1. ST段改变
尽管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以多种多样(图5),但围术期最常用于诊断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的改变。
图5 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心电图的波性特征
(1)心内膜下缺血:特征为J点后60ms处ST段水平性或下斜性压低0.1mV且至少≥1min,此类心电图改变常见于需氧性心肌缺血(即心肌需氧>供氧)(图6)。ST段下移用于诊断心肌缺血特异性有限,且不能精确反映缺血的解剖部位。诸如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起搏、预激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电解质紊乱或使用地高辛治疗等情况,可混淆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故而应连续观察ST段的变化(尤其是新出现的ST段移位),并结合心电图中其他提示缺血的证据,或附加血流动力学监测,做出综合判断。
图6 心内膜下缺血导致ST段下移
(上图至下图随心率增快,心肌需氧增加,ST段下斜型压低逐渐加重)
(2)透壁性缺血:特征为ST段抬高,常见于心肌冠状动脉血流完全阻断(即供氧性缺血)时,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可发生于急性心梗、心绞痛、冠脉气体栓塞或搭桥手术时桥血管痉挛等。其典型的ST段抬高表现为水平型或斜形向上的T波,幅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肢体导联≥0.1mV,或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心前区导联≥0.2mV(图7)。与心内膜下缺血不同,心电图ST段抬高能较准确地反映透壁性心肌缺血的解剖部位(表1)。
图7 透壁性心肌缺血导致ST段抬高
(上图至下图逐渐加重)
表1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梗死部位 | 闭塞的冠状动脉 | 相关导联 |
前间壁 | 左前降支 | V1~V3 |
前壁 | 左前降支 | V2~V4 |
广泛前壁 | 左前降支 | I、aVL、V1~V6 |
正后壁 | 左回旋支 | V7~V9 |
前侧壁 | 左前降支、左回旋支 | V4~V6 |
高侧壁 | 左前降支、左回旋支 | I、aVL |
下壁 | 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 II、III、aVF |
下侧壁 | 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 II、III、aVF、V4~V6 |
下后壁 | 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 II、III、aVF、V7~V9 |
应注意,术中监测ST段改变以诊断心肌缺血时,要建立在导联选择正确、滤波器选择恰当和增益调节适当的条件下,并且综合考虑患者本身的基础情况及术中操作对心电图的干扰,在排除了其他原因造成的ST段改变后,则无论ST段上抬还是压低,均应引起足够重视。
2. 心肌缺血的其他心电图线索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异常除了最常见的ST段改变外,还可参考其他补充诊断信息,比如T波变化。非手术情况下的T波变化常与心肌缺血有关,尤其是心内膜下缺血引起的T波倒置。长期倒置的T波假性正常化,也可提示心肌缺血。但在围术期,T波变化会更常见,且经常与手术操作有关,此时的一过性T波变化一般不考虑心肌缺血及损害。
此外,围术期新发的传导阻滞或心律失常也可提供心肌缺血额外的间接证据。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ST段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往往与心肌缺血有关。右冠状动脉供血区缺血时可出现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因为大多数患者的窦房结和房室结血供来自右冠状动脉。
3. 围术期的混杂影响
如前所述,围术期除患者本身因素外,还应将手术操作、体位变动、心电图改变时间长短及趋势等纳入分析,综合心电图变化评估患者心肌情况。比如在患者入室后应记录患者心电图的基础值进行趋势分析,注意患者术中体温并避免心脏温度降低,在改变体位的手术中心电图的基础监测可加用非标准导联,并注意其变化、滤波及增益。
参考文献
心血管监测图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