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男孩肥胖没在意,结果血糖爆表,还发现惊人“秘密”

2021-09-08 16:43

糖尿病需要长期管理,患儿服药的同时,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并定期来院门诊随访。

男孩铭铭(化名)的父母前段时间接连受惊吓,心情如过山车:12岁体重就如成人般的铭铭被查出血糖高得爆表,接着基因检测发现,他所患的糖尿病既不是1型也不是2型……

 

图片来自摄图网


医生介绍,铭铭这种情况仅占儿童糖尿病总发病例数的1%~4%,且误诊率非常高。

血糖爆表,却非普通糖尿病

平时多吃少动,12岁的铭铭身高不到1米6,体重却有60公斤。“他较胖,可能血糖会高些,但想不到高到爆表。” 铭铭母亲说,刚看到报告单时着实吓一跳,不久又是一惊,“大家知道,糖尿病分1型或2型,医生说都不是……”


2年前暑期,父母因注意到铭铭半个多月来“多饮多食多尿”,便送他去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检测报告让医生都吃一惊,急诊血糖30.74毫摩尔/升正常人的空腹全血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市售血糖仪的测量上限是33.3毫摩尔/升,因此血糖接近或达到33.3俗称爆表),于是转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


“除了血糖高,他还肝功能异常,血脂高,B超显示重度脂肪肝……”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楼江燕说,糖尿病患儿,我们肯定会问家族史,了解到铭铭父亲在25岁时就得了糖尿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

 

图片来自摄图网


“考虑到铭铭父亲的情况,我们分析,他会不会是特殊类型糖尿病?就建议他做糖尿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得一个月出结果,报告出来时铭铭已经出院了。”楼江燕表示,因铭铭存在脂肪肝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二甲双胍不能用,所以只能用胰岛素,一天两次皮下注射治疗。

 

楼江燕在门诊(资料图)


基因检测显示,铭铭存在ABCC8和KCNJ11基因变异,且均来自父亲。据此,父子俩都属于少见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这两个基因90%以上的患儿可以用磺脲类口服治疗,就电话告知家属需来住院,用药物逐渐代替胰岛素治疗

针改药进行顺利,还有意外惊喜

“楼医生,我们暑假有空了,您帮我安排一下吧,把胰岛素换成口服药。”不久前,铭铭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

 

“针改药得循序渐进,有一个过程,不是注射立即停了,光服药这么简单。所幸铭铭对磺脲类药特别敏感,进行得非常顺利。一天三次口服,根据血糖逐渐下调胰岛素用量。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胰岛素不断下调,铭铭的血糖一直很稳定,所以不需要加量。”楼江燕说,历时9天的胰岛素减完,只服药,铭铭血糖维持在3.9~7.8毫摩尔/升。


考虑到铭铭父亲也是这两个基因变异,楼江燕帮他联系内分泌科,建议他看看能否也换成口服药。据了解,铭铭父亲胰岛素治疗已10余年,胰岛素用药过程经常有低血糖发作,也没有到医院定期随访,因此也应住院检查一下。

此类型很少见,误诊率很高

楼江燕介绍,单基因糖尿病是由一个或多个缺陷单基因而导致的糖尿病,约占儿童糖尿病总发病例数的1%~4%。迄今已发现40多种单基因糖尿病,主要包括青年发病成人型糖尿病(MODY)、新生儿糖尿病和线粒体糖尿病、单基因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


估计临床上单基因糖尿病误诊率可达90%:1%的1型糖尿病,其实是单基因糖尿病;45岁以前发病的2型糖尿病,4%~5%是单基因糖尿病。以MODY为例,目前有超过80%的MODY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从确诊为糖尿病到被正确诊断为MODY,平均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楼江燕表示,上面的病例,KCNJ11、ABCC8编码K亚基,突变导致K通道关闭受损,影响胰岛素分泌。KCNJ11、ABCC8基因突变是导致新生儿糖尿病的最常见原因,而磺脲类药物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胰岛素分泌之门,使胰岛素分泌可以转换成餐时模式。诚然,糖尿病需要长期管理,患儿服药的同时,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并定期来院门诊随访。

 

动图来自SOOGIF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血糖,楼江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