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对减少额颞叶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和阿片类药物使用作用的比较
比较区域麻醉(RA)下进行的“清醒”与在全身麻醉(GA)下进行的“睡眠”额颞部开颅术的术后病程,以探讨两者对术后恢复、疼痛、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麻醉相关的副作用的影响。
麻醉管理
“清醒”开颅手术的区域麻醉和滴定镇静
所有拟行AC的患者均在术前等待区进行头皮阻滞:麻醉前评估后,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min,输注至少10分钟,进行头皮阻滞时可根据需要静脉注射50-100ug芬太尼辅助镇痛。阻滞的神经包括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图2)。阻滞单侧(即患侧)耳颞和颧颞神经,其余神经均双侧阻滞以达到麻醉三钉式Mayfield头架钉入点(2个枕骨和1个前额)。每个部位注射2-5ml0.5%罗哌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LA)总共用量25-30ml。在进入手术室前,通过患者反馈头皮冷感(冰感)的减退以确认麻醉效果。
围术期管理
所有患者在手术开始即刻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左乙拉西坦1000mg和甘露醇0.25-0.5mg/kg。术前给予对乙酰氨基酚1000mg静脉注射,术后1000mg换成口服每天4次。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方案包括:口服羟考酮5-10mg每4-6小时一次用于中度疼痛;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2mg用于重度疼痛。昂丹司琼4mg静脉注射用于预防恶心。所有患者均使用三钉式Mayfield头架,术中均取轻度侧卧位,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重症监护室至少待一晚。
数据收集包括人口统计信息和手术特征如肿瘤大小、病理学、手术持续时间和切除范围。主要结果包括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量(芬太尼ug)、第一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时间、术后(postoperative day,POD)第二天使用阿片类药物量转换为口服吗啡毫克当量(oral morphine milligram equivalent,OMME)、从术前评估到POD 第二天的数字疼痛评分(0-10分)、术后即刻到POD第二天的RASS(Richmond 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镇静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前和术后癫痫发作次数、术前和术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神经功能损伤、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总时间。神经功能损伤被认为是随访2到3个月后仍持续存在且没有改善的功能障碍。术后KPS评分基于POD1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
根据报道开颅术后早期疼痛明显,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调查术后早期 (POD 0) 的疼痛和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该时间段与在 ICU 中密切监测急性神经系统变化的需要相关,这些变化可能被GA和阿片类药物的残留作用所掩盖。因此,使用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 Wilcoxon 检验来确定GA和RA患者对上述测量结果的关联。分类变量以计数表示,连续变量以平均数表示。P <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有91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35例 GA 和56例 RA)经翼点入路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其他术前特征相似。然而,在 RA 组中癫痫发作比 GA 组更为普遍(62.5% vs 31.4% P <0.01),主要原因是选择清醒手术基于癫痫的脑电图定位。根据2017年美国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法分析了各个亚组,GA和RA 患者在这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尽管两组的手术时间和麻醉护理时间相似,但GA组患者术中使用芬太尼的量更多(GA=293.6±124 mg vs RA=152.2±79mg, P < 0.01)(表2)。在 5个不同时间段评估患者疼痛:术前、术后即刻,以及POD 0、1 和 2。GA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即刻(GA=5 vs RA=2, P < 0.01)和POD0(GA=4 vs RA=2.5, P <0.01)更高。与RA组相比,GA组在手术后的初步评估中也更有可能出现重度疼痛(数字评分量表评分 8-10)(GA=22.86% vs RA =0%, P <0.01)。但GA 和 RA 患者疼痛在POD1(GA =2 vs. RA= 2.5, P=0.52) 和POD 2 (GA=1.5 vs. RA =2, P= 0.72) (Table 2)相似。
两组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需求也存在显着差异,GA组比RA组更早需要阿片类药物治疗爆发性疼痛 (GA=206±153min vsRA=434±318min, P < 0.001)。POD0期间GA 组中只有1名患者(2.86%)不需要阿片类药物治疗爆发性疼痛,而RA 组有8名患者(23.21%)不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
GA组患者POD0期间阿片类药物总需求量也显着更高 (GA = 24.4±15 OMME vs RA =14.5±14 OMME,P=0.002),但两组在POD1和POD2期间相似(分别为P =0.54 和0.71,)。与GA组相比,RA组患者在POD0的期间嗜睡( RASS低于零)较少(GA 43.0% vs 23.2%,P < 0.05)。POD1和POD2期间嗜睡在RA组和GA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A组和GA组患者在POD0期间分别有27%和39% (P = 0.23) 出现恶心,两组术后恢复无其他差异(表 2)。两组间的术后结果,包括 KPS评分、切除范围、病理学、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损伤结果差异难以确定,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组间没有差异(表 3)。
清醒开颅术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切除大脑功能区附近幕上肿瘤的技术,然而这种手术的适应症正在演变。近年来,AC的适应症已经扩大到多种位置和病理的肿瘤。在没有外科手术和患者禁忌症的情况下,AC在疼痛管理、患者满意度和住院天数方面可能有利于手术后的的恢复。优化RA适应症和技术(如头皮阻滞)作为围术期辅助手段为提高开颅手术术后恢复提供机会。一些机构已经成功证明行清醒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可以当天出院,这归因于区域麻醉和头皮阻滞联合应用,避免了全身麻醉及其副作用。
正确处理术后疼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它涉及到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镇静水平、恶心以及患者整体感受。开颅手术后的疼痛以往被忽视或者强调,导致治疗不足。对开颅手术术后疼痛的观察性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患者经历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中大多数病例(86%)描述为浅表疼痛而非深部疼痛。一项关于GA下开颅手术术后疼痛的大型研究发现,55% 的患者表现中度至重度疼痛,大部分疼痛 (87%) 发生在术后前 24 小时内。这些结果对应我们在GA组中的发现,即大部分疼痛发生在术后早期(POD0)。
相反,在同一时间间隔内,RA组患者表现出最大程度的疼痛减轻,并且严重疼痛的患者比例也明显降低。因此,接受AC的患者术后情况更好,这种疼痛差异不仅显着,而且是必然的。本研究中近四分之一接受RA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不需要立即使用阿片类药物。相比GA 组,RA组在患者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的间隔时间也更长,并且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总需求量也显着低于接受GA的患者。通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临床医生可以更加谨慎地使用阿片类药物,并且减少住院期间阿片类药物需求和使用也对长期阿片类药物依赖的风险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术后疼痛水平改善与患者满意度提高也息息相关,疼痛减轻可能是在接受AC的患者中发现患者满意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正如RA组POD0 期间RASS评分改善所反映的,当患者在术后感到更少的镇静更多的舒适,更有利于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术后护理。开颅手术术后早期监测患者的急性神经系统变化至关重要,这些并发症可能会被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如嗜睡)所掩盖,因此RA 技术对于监测术后并发症作用明显。
GA与RA联合应用从而获得最佳的术后镇痛可以作为没有清醒手术指征患者的替代方案。以往研究表明头皮LA阻滞有助于减轻GA期间手术刺激引起的疼痛。然而,皮肤感觉神经的局部浸润麻醉可能不足以充分阻滞头皮深层的疼痛,超声下引导RA技术可能会提高疗效。本研究并没有涉及这种联合方法或替代头皮阻滞的技术,但该研究表明头皮阻滞可以作为在GA下进行开颅手术的辅助手段。当患者不适合AC时,神经麻醉团队可以提供GA/RA 联合方法,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这可能最终改善术后神经评估结果。
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结果在普遍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麻醉和手术团队的多个成员在患者选择和患者管理方面存在混杂因素。如前所述,接受AC的患者更有可能有癫痫病史,这归因于手术选择,AC方法更适合用于术中记录癫痫病灶的脑电图。本研究发现,与RA组相比,GA 组术后恶心和呕吐 (PONV) 的发生率略高,但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这项研究可能对PONV的研究缺乏说服力。进一步调查该手术人群中PONV 的风险,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并详细分析PONV及其多种风险因素。研究者也没有发现术后结果存在显着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本研究设计初衷并非如此。有回顾性研究报道在AC下进行胶质瘤切除术或癫痫手术对结局有益。对神经学/肿瘤学结局的进一步研究也需要大量样本,并且需要对众多协变量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也无法确定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这主要由于研究者所在机构的常规临床工作流程规定所有开颅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均需要在ICU 度过至少一晚。研究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确定一组开颅手术患者的亚群在术后避开进入ICU,从而可能缩短整体住院时间。
最后,一项比较GA与RA下开颅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有助于阐明患者康复、肿瘤复发和生活质量的短期和长期益处。然而,将具有威胁大脑语言功能区肿瘤的患者随机分配到GA组被普遍认为是违背伦理的。尽管如此,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可以将RA下开颅手术的作用扩展到非语言功能区,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和临床工作流程。
正如在 ACs证明的那样,RA通过显着减少术后疼痛、阿片类药物使用和术后嗜睡在额颞开颅手术中具有关键作用。RA促进患者恢复可能有助于扩大ACs的适应症,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功能区的肿瘤手术,并且RA与GA 联合有助于减轻开颅手术后的疼痛。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各种RA技术,以改善头皮阻滞的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宣教以及开颅手术中RA的可行性。
神经外科的发展给麻醉带来了新的挑战,清醒开颅手术(awake craniotomy,AC)是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理念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践,其目的是为了精准定位脑部功能区病灶,完全或者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的脑功能,从而使患者的语言、运动及感觉功能区得以保存,避免损伤病灶毗邻的正常脑组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C成功的关键取决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及患者的良好沟通和相互配合,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处理,麻醉管理的安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外科手术的成败,随着麻醉技术、外科手术技术和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清醒开颅麻醉技术从传统全麻-唤醒-全麻(asleep-awake-asleep,AAA)发展到如今的监护下麻醉管理技术(monitered anesthesia care,MAC)。AAA中患者只会在皮层定位时被唤醒,而MAC中患者全程是清醒的。区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RA)中的头皮神经阻滞是实施AC镇痛的关键,一般需要阻滞的头皮神经包括:框上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级、枕小神经、颧颞神经。虽然头皮阻滞可以阻断皮肤切割疼痛,但不能阻断颅内神经,目前尚无局麻药能满足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全程镇痛的需求,术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镇静和阿片类镇痛药物,这要求麻醉医生对麻醉药物的药量、浓度、时间准确把握,对麻醉医生是巨大的挑战。同时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对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危机事件做好应对预案,确保患者处于适度镇静、舒适无痛并准确无误的配合手术医生的指令。开颅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需要考虑患者自身的病情、手术的需求、监护设备条件,更重要的是麻醉医生的知识和经验。
本研究的结论证实了RA通过显着减少术后疼痛、阿片类药物使用和术后嗜睡在AC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提示着RA/GA联合麻醉在其他非功能区开颅手术中的应用前景。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的选择对于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逐渐成为围术期医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编译:段晓雯
审校、点评:李静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