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心内科专家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人民日报发声:最低价中标,该改改了!
2021-08-31 13:40
健康大河南
上个月,上海市药监局、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本市做好高值医用耗材(冠脉球囊类)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促进市场竞争等原则,持续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对于上海市参保人员使用未中选产品,将取消原按比例分类自负部分,冠脉球囊扩张导管的最高医保支付标准为1410元,冠脉球囊药物涂层导管的最高医保支付标准为16080元。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就曾两次发文诟病“最低价中标”的现象,而如今这样的观点,放在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问题上,也依旧非常恰当。
这些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为获取利润,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葛均波曾表示,集采方案的实施,应该以推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把我国的创新激发出来。
同时,他也表示:“一个原创产品的诞生一定会有前期的投入、市场投资的参与,包括专利保护等,我们不能仅按照材料的价格去决定产品的价格,应该照顾到企业的利益,使企业有更多热情投入创新。”
如果,高耗集采的结果就是压缩企业利润,打击企业创新热情,显然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众所周知,在冠脉支架集采后,多数中选企业业绩都呈现亏损现状。以微创医疗为例,预期2021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约9000万至1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净亏损扩大主要归因于冠脉支架全国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带来的降价影响,以及研发投入的同比显著增加等。
一位从事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的专家表示:“我们认为集中带量采购不应该只让个别企业从中获利,也要避免把优质企业误排除在外,方案的实施应该本着促进行业整体发展的目标,鼓励企业为研发创新投入更多。”
没错,集采的长远收益一定是促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向发展,做出更好更先进的医疗器械造福人类,而不是一味的价格主义。此前就有业内人士坦言:“最低价中标”原则一天不变,行业就很难有什么工匠精神,更不要说什么中国品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采购,产品,耗材,中标,医疗器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