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高强度的院感防控将成为新常态。
近段时日,全球疫情持续演变,新冠病毒变异株陆续出现,引起多国疫情震荡反弹;在中国,传播力大幅增强的Delta变异毒株,短短几周,一路破防,搅起跨越十多个省市的传染:南京、张家界、扬州、郑州、北京……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阻力的同时,也令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传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已有新冠定点救治医院陆续发生院内感染事件,甚至引发聚集性疫情。为此,自8月份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发出一系列通知,强调严防院内感染,进一步强化定点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等,以此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防疫新常态形势下,医疗机构高强度的院感防控将成为新常态。
牢守防疫底线,敲响院感防控警钟
医院的院感防控,就像一座大坝、一道防线,既要确保日常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还要应对新冠疫情的突袭,难度可想而知。当下,面对毒性更强、传播力更快的新冠变异株,其压力和挑战再度增加。大多数医院都在根据疫情变化,不断调整细化着管理制度和防控流程;但也有在少数医院在院感防控中出现小小缺口,造成了院感事件的发生。
例如: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新冠院内感染;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名医务人员感染;青岛胸科医院发生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住院期间与普通病区患者共用CT室的聚集性疫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因出现新冠病例而停诊……
这些院感问题的出现,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敲响院感防控工作的警钟。多位医院管理专家和院感专家表示,一家医院如果出现了院感问题,可能是思想上出现了松懈,造成认识上的不到位;也有可能是院感管理当中的制度不全、执行不力、监督不严;此外还可能是医院的建筑设计等硬件条件,乃至院感人员能力等软性条件不达标等等。
“近期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了,另一方面个别医院的院感防控措施落实,不太到位或不太规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表示,特别是收治境外输入病人的定点医院,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一环,更加要做好闭环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原副院长朱惠莉补充道:“医院院感相关的持续督查、持续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将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管理和督导。只有做严做细,才能减少漏洞。”
在上海仁济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傅小芳看来,哈尔滨院感事件主要还是发热门诊的哨点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于流调异常或发热患者应有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在排除患者异常前,应做到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输液、留观‘六不出门’,严格实行闭环管理。”
“第一家医院这个步骤(发热门诊)跳过了,辗转到第二家医院,认为之前筛查过,那估计没问题,从意识上就淡化了。”傅小芳进一步说道,至于类似郑州六院这些定点医院的“失守”,一方面是经历一年半以上抗疫,医务人员防护存在一定程度松懈;另一方面其在第三方人员管理、探视陪护管理等感染防控上也是存在着风险隐患点。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感科主任孙喆同样认为,从整个的布局设置和人员安排上而言,新冠定点医院,有的还是传染病医院,其实是最不应该发生院感的;包括“三区两通道”的划分、医护工勤人员管理、定员定岗等问题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新冠的无症状患者对于医院来说,属于外源性感染的一种,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一直强调要做好严格入院病人筛查、禁止探视、非必要不陪护等,强化发热门诊的筛查,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做到零感染。”孙喆说。
但在实际的防控中,特别是综合性医院,难度是非常大的。“很多医院的管理、流程、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识别能力等都是不足的。”孙喆补充道,尤其是综合性医院整体建筑布局、内部设计、设备等硬件配备,按现在的防控要求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很多地方是不达标的。
哪里有漏洞,疫情就往哪里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中,院感防控是重中之重,目标是医疗机构零感染。对于院内感染,也是‘零容忍’的原则。”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曾如是表示。
上述几位医院管理专家和院感专家均表示,医院零感染是很难的,但某些人为的“漏洞”或是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防护,还是能够完善提升的。
例如发热门诊的管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充分发挥哨点作用。通过关口前移,强化门急诊预检分诊,包括测温、扫码(健康码、行程码)、流调等,做到首诊负责不漏诊。针对门诊重点部门患者(如口腔、内镜、血透等),实行二次预检和加强核酸检测,一旦发现可疑患者立即报告和启动应急处置。针对住院患者陪护及探视管理,非必要不探视、不陪护,固定专人陪护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病区内还应有单间隔离病房供可疑患者进行过渡等。
防疫新常态,院感防控难题如何破?
医疗机构的院感防控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且复杂的医学“战场”,真正做到万无一失、医院零感染是很难的;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感控工作做不好,很可能引起疾病传播扩散引发疫情,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大局。
“从医院管理角度来说,要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高度。院感科也不绝不是‘单打独斗’的科室,院感科需与各个部门联合起来,落实院感防控各项工作;而且院领导亲自挂帅,作为院感防控第一责任人。”朱惠莉说。
另外,从医院发展角度而言,也不能忽视对院感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也要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信息化预警监测系统等;此外,还要增强院感的培训教育工作并形成常态化。“不单单是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还有保洁、护工等工勤人员的培训。”
傅小芳介绍道,围绕病例发现、报告、隔离、核酸检测、院感防控、个人防护、消毒等各环节,仁济医院开展了覆盖全院的全员培训并加强定期考核。“仅第三方人员(如运送、保洁、护工等)我们就细分了10类,重点强化防护用品穿脱、手卫生、消毒液配置等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于院感人员是进行了网格化管理。每个小组有组长,先培训组长,然后让组长培训组员;重点部门专项管理,针对发热门诊、急诊、隔离病区等的工勤人员,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孙喆说。
钱菊英也提到,院感的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医院内感染、医源性感染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等。“我们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包括了监测、督查、指导、培训和医务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如何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思想上的重视、院感体系的完备、制度保障的落实以及全员培训的普及等。”
当前,传染性极强的Delta变异株仍在全球肆虐,对医院院感防控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挑战。防疫新常态下,院感防控难题如何破局?未来又该如何更好地构建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院感体系?上述医院管理专家和院感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院感管理的重要性,作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其中之一)。
2)国家和医院层面:“十四五”期间加强疾病防控和救治两个体系提升,加强“平战结合”下应急救治机制建设。
3)加强院感管理内涵建设要求。如进一步完善院感管理组织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制度考核体系、执行保障体系等。
4)加强院感人才培养与专业队伍建设。培养具备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双重能力的人才;解决院感专业人员职称问题,吸引专业人员加入。
5)提升院感预警监测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预警等,降低感染漏报。
6)支持和鼓励医院感染管理科研工作。如加强科研经费支持,畅通课题申报、立项和评审渠道,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7)重视医院环境、医院建筑的卫生学管理。医院的建筑布局等硬件安排上要更多考虑如何应对传染病的挑战。
8)其他:提高发热门诊甄别能力、核酸检测能力、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等。
会议直播
当下,新冠病毒变异频繁,对于防控要求日趋严格,医院院感管理的平战结合体系正处于不断实践深化阶段。如何构建一套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院感管理体系,以期达到提升“疫情新常态”下的医院感染管理内涵建设要求?
8月29日(本周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及健康界联合主办,平战结合下的院感系统建设与发展学术会议暨“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发布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正式召开。
这是一场科学求真的学术抗疫!
这是一份鉴往知来的专家共识!
历经10个多月,经过多番修改与讨论,披沙拣金,数易其稿。
凝聚上海几乎所有感染学科专家、感控管理人员的心血与智慧。
本次会上,“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正式亮相首发!
本共识由上海市卫健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指导,由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联合上海市10余家市级医院的30余位医院院感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本文采访专家,均参与了共识编写。
这份上海专家共识吸取了国内外院感管理理论,同时集中梳理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一线院感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融会医院院感常态化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院感防控模式,最终构建起一套平战结合体系下的院内感染防控管理理论体系。
一、会议时间:
电脑端观看链接:
http://study.cn-healthcare.com/collegewap/3553
更多关于本次大会的前线报道及上海专家院感共识的专访报道,也将于近期隆重推出,敬请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