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11教授带硕博生研究“做鸡”,网友:科研还能这样搞?

2021-08-27 15:19

这不光是正经科研,还是让人羡慕的能挣钱的正经科研!

南京教授带着一群硕博生研究做鸡,还达到了年产值过亿?!


搞科研的这种打开方式,真是太爽了!


教授带学生研究做烧鸡

年产值过亿


“国产学霸零食” “一只有文凭的烧鸡” “来自211的减脂烧鸡” 。用这些外号形容一个卤菜可能会让人费解,但是,这可绝不是夸大其词,它是来自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明创立的品牌“黄教授”烧鸡 ,其沿袭了学校半世纪来钻研的烧鸡做法工艺,并拥有多项专利加工技术,如今 全部食品年产值过亿,一年能卖出100多万只。
而这个烧鸡背后,可是 货真价实有着一批博士科研背景 ,它的做法工艺,是正经211大学教授团队研究出来的。

黄明 在南京农业大学的身份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他还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 国家禽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 。他介绍,创立自己品牌的烧鸡,也是在学校鼓励下进行的。

黄明与烧鸡的情缘 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那个夏天。

1989年,黄明参加高考,成绩超出一本线30多分,不料却与自己 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还阴差阳错地 被调剂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食品加工专业 ,这令踌躇满志一心想成为 一名军医 的黄明 大失所 望。
“一开始还有抵触情绪,考了那么高的分却没进入理想的学校,专业也不好。” 黄明当时认为食品加工专业就是研究如何烤面包、做烧饼,“要什么学问?”

然而半年的学习后, 黄明的态度发 生了转变。 “不同的原料、熬制条件和加糖量制成的果脯在颜色、风味、质构等方面差别显著、十分有趣。”黄明发现食品加工专业大有门道,于是开始 主动探索食品加工的科学奥秘。

当时如果自暴自弃或者草率地 换了专业,就没有今天的黄明。 回忆起30年前的经历,黄明深有感触。他说,“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点,就只管埋头做事,结果一定不会差。”

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深造,并顺利获得了 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黄明在研究生期间,做了无数次实验,发表了大量论文,但他明白, 论文说到底只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将成果落地”。

博士毕业的黄明选择留校任教,从此揭开了烧鸡故事的序幕。 “在高校不仅可以教书育人,做科研,还能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最终惠及每一个普通老百姓。”

烧鸡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作为与食品密切相关的高等院校,南京农业大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着手研究烧鸡,当时南京农业大学的烧鸡名声在南京家喻户晓。黄明留校任教后,抓住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组建了一支 由肉品行业专家和10余名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烧鸡研发团队 专注于 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烧鸡加工。
“烧鸡”团队
可别小瞧这个科研团队,虽然跟我们日常想象中的科研不一样,但研究烧鸡工艺不等于单纯的做饭,据教授黄明介绍,烧鸡的核心工艺包含了油炸和卤煮,在油炸环节高温作用下容易产生有害物质,而团队的研究,就是 如何让这些有害物质含量减少,达到健康和美味兼得。

就这样,围绕这只烧鸡的专利技术、专业论文加在一起有上百篇。这只烧鸡,更是“带”出了无数的硕博生。

而且与一般偏向理论研究的纵向课题不同,黄教授的这项烧鸡科研成果,也在各方资金的支持下达到了很好的科研转化,年产值上亿,每年都能售出百万只。

一边搞科研,一边将科研成果“变现”。不禁让不少还在paper里挣扎的科研狗直呼: 这样搞科研,也太爽了吧!

令人羡慕的科研成果转化

解决搞科研 = 穷


很多普通人可能觉得,这怎么跟我想象中的科研不一样?科研应该是研究“星辰大海,我看不懂的东西”,这突然冒出个如此接地气的烧鸡,这是正经科研吗?

首先,要明确的是, 这不光是正经科研,还是让人羡慕的能挣钱的正经科研!

它的背后,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 科研转化率问题

科研转化,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 你的这 项研究它落到实处了吗?解决了什么社会问题吗?

真正完成科研转化的研究成果能有多香?最直观的要属能给研究人员带来切实的收入。

2019 年 3 月,在一份公开发布的 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 中, 山东理工大学的教授毕玉遂 凭借一己之力,以  5 亿人民币 的金额拔得头筹,比第二名的清华大学还多 5000 多万,更将一众名校远远甩在了身后。
图片来源:山东电视台视频截图
一举成为中国高校转让科研成果合同金额之最!

不过,最令人振奋的不是这个!

而是 学校把其中的 80%,足足 4 个亿,分给了这个教授。 一个万元月薪的教授靠着科研成果一跃成为了亿万富翁。
嗯,虽然学校普普通通,教授籍籍无名。

但这项完成科研转化的研究成果,还是在当年掀起了 一股热潮。

毕玉遂教授在自己63岁时,终于结束了14年的科研长跑,其团队研发的专利技术以  20 年独占许可 (美国和加拿大除外)授予了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价 5 亿元,创造了 迄今为止全国高校专利授权的最高纪录。

在 2019 年 3 月发布的 2018 年科技成果转化报告中,山东理工大学也凭借毕玉遂的这一技术成果排名第一。
但是,科研转化令人羡慕的背后,也有着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我国的科研转化率现状,是偏低的”。

其实很早以前,中国的论文数量就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而且我们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也早已超过美国。
 
可真正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却迟迟提不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经济日报发布的新闻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我国 科研成果转化率 约为10%,这一数据远远 低于发达国家30%~40% 的成果转化率。

所以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破四唯”,也是从侧面鼓励硕博生提高成果转化率的一个途径。
 
记得前不久,还看到一则 高校硕士为研发锅巴选择延期毕业” 的新闻。 杜好田是西农的在读硕士 ,他和他的团队为了 解决兴隆镇的土豆滞销问题 ,向当地引入了西农的彩色马铃薯,并开发出了 彩色马铃薯锅巴,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
据说当时在给锅巴做包装时,预算不够。进退维谷时, 母校西农出手相助。

新上市的 彩色马铃薯锅巴 才得以与大家见面。
去年底,杜好田团队在村里建起了厂子,将 彩色马铃薯及其衍生产品商业化 形成就地种植,就地生产。

今年初,生产线正式投产,这套生产线每年可加工 5000吨锅巴 ,为每吨彩色马铃薯 提高1000元至1500元的附加值。

“现在一天走个两三百箱,有时候也能接到2000多箱的大单。”

而这种产学研模式,也切实的被各大官方媒体、央视媒体所报道,从侧面也反应出来 国家对这种科研转化成果的认可。

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适合转化

科研转化是个系统工程


不过,虽然科研转化很“香”,但我们也得清楚地认识到并 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适合转化。

像是一些 纯理论的研究 ,比如数学、物理。听专业人士说论文都不好发,更别提转化了。

除了这些,剩下的研究即使能进行转化,也并非仅凭科研者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

业界人士可能都听过打通科技和经济的“最后一公里”这句话, 诚然,实验室和市场之间是存在距离的。

这个距离就是 从实验室产物到产品再到商品 必须要走的路。

因此,科研成果仅仅做成了,并不代表就转化成功了。只有当它真正对公司产生了 商业价值 ,并且保证其 良性运作 ,才可以说是转化成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研转化其实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参与前期的研发,也需要相应的机构或人员参与后期的市场化应用及推广。
 
为此,不少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科技转化部门,比如 华中科技大学的成果转化办公室 以及一些学校设立的科技处等等。
 
一方面,我们 期待更多的高科研转化率成果的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 不鼓励研究生们盲从加入成果转化的大军。 毕竟有些科研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转化率来衡量。每一个研究都有它存在的独特魅力。

最后来点实在的,希望大家不论从事的是什么研究,最后都能靠它实现理想,赚到收益~
冲啊!!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国家知识产权局、上观新闻、募格学术此前报道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文章只为学术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科研,烧鸡,转化,研究,黄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