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企办医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那么在国家部委出台政策的指导之下,国企办医疗机构能否迎来发展的有一个春天,让我们共同期待。
8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机关各部委召开了一场关于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的研讨会,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自2017年国资委等六部委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推进国企办医改革之后,又再一次以鲜明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起推进布局,主要承担着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需要的工伤急救、职业病防治和为企业员工家属提供医疗保健等任务,同时对社会开放,为区域内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补充政府办医疗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国民经济主要支柱的国企企业的管理运营之下,曾经在设备、人才、技术、待遇等方面遥遥领先于行业。但随着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之后,公立医院快速扩张,2003—2013年,是政府办公立医院的黄金十年。2003年超过800张床位的公立医院为206家,2013年增长为1184家,增长475%。公立医院床位由2003年的303万张,至2013年床位增至542万张, 增长79% 。而国企办医的命运恰好相反,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减负、剥离办社会职能成为主流势头。
国有企业办医院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迹,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各个时期对保障企业职工和所在地居民健康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我国几乎大部分的国企均不同形式的下设或存在各等级的医疗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医院总数曾约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11%。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的2008年,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已经数量减半。2018年以前我国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有3000余家。2018年以后,国企办医疗机构从企业内剥离之后主要向下列方向发展:一是属地化管理,属地化管理是由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管国企办医疗机构,接管后予以与政府办医疗机构等同的管理;二是社会注资,社会注资通常为集中管理和第三方托管两种形式。集中管理是操作性较强的主流方式,其具体实施方法将一定区域内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整体打包,将资产注入给以健康医疗为主的企业集团,由产权接受主体实施统一集中管理,彻底实现资产、业务、人员的全部转移;三是委托运营,第三方托管经国内外成功经验验证的较为有效的管办分离管理模式,其具体实施办法是组建医院管理集团代行出资人的管理职责,为医疗机构提供管理、信息化、采购、后勤等服务。
国企办医发展至今,表现着鲜明的优势及劣势特征。
其优势在于
1.企业经营管理形式高效。与政府办医疗机构相比,国企办医疗机构具有将企业经营管理移植到医院管理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天然的,亦不是必然的,需要将企业管理经验与医院经营经验规律相结合。如能充分利用企业经营管理优势,将使国企办医疗机构在与其他社会办医形式的竞争中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2.产业链构建能力突出。国企办医秉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医疗健康服务的宗旨,尤其在医疗保障、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企办医可充分依托医疗机构优势,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医、康、养综合体,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区域影响力,通过多元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实现市场化服务中各个产业彼此之间的紧密配合、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医疗机构良性发展。
3.选人用人机制相对灵活。国有企业秉承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与公立医院主要依托事业单位属性、偏行政化特点相比,更有利于激励机构内部人员活力,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加入。国企办医疗机构对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具有较高自主决定权,形成人员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考核机制,可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而其劣势在于:
1.机构发展定位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国企办医疗机构主要作为企业的服务保障机构存在和发展,大都属于企业的后勤服务系统。国企主要精力都放在主业发展上,在医疗机构的人、财、物管理和经营上都以主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缺乏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医疗机构侧重于服务企业职能,开展诊治的病种相对单一、危重患者少、仪器设备配置低等问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发展受到较大的局限。因此,在进入到整个医疗市场中与政府办医、社会办医同台竞争时,国企办医的历史短板尤为突显。
2.经济负担过重。医院发展需打造人才队伍、购置更新设备、运维信息化系统、改善诊疗环境、提升医院软硬件,需要长期持续地予以投入,而国企办医筹资渠道单一,对于创收能力不足、缺乏补贴机制的国企办医,完全依靠自身投入难以为继。国家医改利好政策未能充分在企业医院落地实施,造成企业医院发展动力不足。
3.人才吸引力不足。大多数国企医疗机构长期在国企母体的庇护下,在公立医院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没有及时加大投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政府办公立医院的综合实力的产生较大差距。医院综合水平不高、专业提升路径不清、薪酬待遇的差距以及对于身份问题困扰等因素造成医院对人才的新引力逐渐减弱,一方面医院专业人才流失,一方面难以吸引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毕业生。
4.科研能力不足。由于国企办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惯性,作为国企的后勤保障单位,在科技研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偏低、学历层次较差,年轻化高层次人才不足、学科带头人缺乏,这直接制约了国企办医疗机构科研能力的发展。
5.社会影响力不高。目前国内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现行医保政策对患者选择医院就医的引导力度不足,造成技术强专家多的大医院门庭若市,而普通医院挣扎求生,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国企办医疗机构由于多年来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职工和家属,诊疗重点多在企业内部常见病和一般疾病,服务辐射范围小,在企业外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在区域内社会认同度低直接影响了门急诊量和住院量,使得医院创收困难。
总体而言,面对着“正统”的政府办医院,和灵活的社会办医院,国企办医始终受到公益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压力,面对本次即将出台的支持政策,在没有事业单位身份的光环加持下,能否得到更快的发展契机,能否获得地方政府的广泛支持,能否找出一条适宜的发展之路,能否迎来发展的有一个春天,让我们共同期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