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陈越猛博士:让手术机器人成为医生的左膀右臂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下一代外科手术的新方式。在过去几年,手术机器人都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最火爆的赛道之一。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医疗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达23起,融资规模超40亿元。今年上半年,医疗机器人融资热度持续高涨,融资事件达19起,接近去年全年总量,融资规模接近30亿元。
在医疗智能化趋势与应用场景逐步拓宽、医疗机器人领域持续获得资本追捧的背景下,不久前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梅奥心磁(Meio CadiNav Medical)完成了Pre-A轮融资。融资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一环,获得融资后的梅奥心磁也将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踏上新的征途。
跨界医疗,只为实现美好愿景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每年死亡人数约达1000万人,其中约350万~4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另据估算,我国已有超1300万心律失常患者,且每年新增约30万人。以国内每年20万台心脏电生理手术计算,每100名患者仅有约2人能够获得手术治疗。尽管如此,医生工作量仍然十分饱和,且工作强度非常大。
这些数字让梅奥心磁联合创始人陈越猛博士看到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梅奥心磁联合创始人陈越猛博士
在投身医疗领域前,陈越猛博士曾在美国硅谷从事芯片及高科技产品研发逾十年,并曾涉足生命体征检测领域。借助日益发达的芯片及传感器技术了解了人类生命体征后,他开始思考当人体体征出现问题时该如何解决的问题。3年前,在与301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才义教授的一次交流中,他深刻意识到中国医疗资源缺口巨大,特别是临床医生资源。由于大部分电生理心律失常疾病需要手术根治,但在我们国家仅有千位左右房颤术者,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手术需求。
对于这种情况,陈越猛博士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手术治疗,同时减轻医生的手术负担。在他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使得重复性的手术最终被手术机器人替代。
在“战胜心脏疾病,延续人类生命”的美好愿景下,2018年6月陈越猛博士和卢才义教授共同创立了梅奥心磁,踏上了国产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之路。
医工结合,走通手术机器人自研路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其中,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把“创新”作为发展重点,增加了若干鼓励创新的内容。新《条例》强调:国家制定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和政策,将医疗器械创新纳入发展重点,对创新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审评审批,支持创新医疗器械临床推广和使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开展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加强医疗器械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
Titian“提香”机器人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论在政策、标准制定,还是在产品检测、临床方案设计等方面,国内心脏手术机器人领域都是空白,既缺乏研发生产此类器械的经验,更缺少产品设计标准。
与其他领域不同,心脏介入手术领域是跨学科领域。为了打造心脏自动导航平台和机器人介入手术系统,陈越猛博士想到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除了自己多年在工业产品研发的团队,陈越猛博士找到了顶级医院心内科权威医师组成的临床医生团队,以及有麻省理工学院背景的核心电磁导航研发团队,从而解决了人才问题。
尽管如此,梅奥心磁的自主研发之路依旧艰难。对梅奥心磁来说,作为国产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生产研发的探路者,无人能为其指路,所有问题都只能在研发过程中发现。一些在医生操作时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到应用手术机器人时就变成了难题,甚至是阻挠其前进的障碍。
用陈越猛博士的话说,“在心脏手术机器人领域,梅奥心磁一直是在自主研发和不停试错中培养、建设自己的人才梯队,最终得以完成国产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的研发。”
截至目前,梅奥心磁已获得27项专利授权及47项发明专利申请,拥有核心的Titian“提香”心脏电生理手术导航机器人、Raphaello“拉斐罗”手术机器人—柔性磁导航立体定位及精准消融系统。
注重临床,安全>效果>创新
在产品研发走向越来越清晰后,获得融资的梅奥心磁将着力建设自己的GMP生产基地,实现从以研发为主导到研发+生产并行发展的蜕变,为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做足准备。
而此后,梅奥心磁面临的最大挑战将会是进入临床前的各种不确定性。这些挑战来自于临床医生,来自于药监部门对安全性的监测,以及来自于患者能否接受通过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手术。为了让梅奥心磁的产品被临床接受,陈越猛博士走访了多地三甲医院,与上百位心内科医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医生与患者的临床需求,并明白了“安全、效果、创新”三者在临床医生心中的地位。
具体来讲,对于任何一款新设备,医生都会持怀疑态度。如果一款新设备在医生手术过程中出现事故,那么,进入临床的大门也许永远为它关闭。反之,若这款新设备既能满足安全性,又有效果,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医生就会很感兴趣,并愿意使用。
医生使用Titian“提香”机器人进行零辐射远程电生理手术
因此,梅奥心磁产品研发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逐步释放创新性。像梅奥心磁的第二代产品——Raphaello“拉斐罗”手术机器人,应用了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柔性磁导航技术,实现了从硬质导管到柔性导管,有效减少手术过程可能会对患者心脏造成的损害。
过去,由于中美医生的手术方式、习惯不一且差异较大,中国医生常常不习惯美国设备的操作方式,但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后往往又不能及时按照中国医生的临床习惯以及医院情况做出调整,或者产品修改、验证的过程漫长。而通过和临床医生的深度合作交流,梅奥心磁的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会更为适配中国医生、医院,可以根据医生反馈,快速整改优化,或推出下一代产品。
在陈越猛博士看来,快速迭代的产品有利于满足临床需求,更易让医生接受,有助形成研发-生产-应用闭环生态。
“分抢蛋糕”,不如“做大蛋糕”
事实上,在中国心脏电生理器械市场,国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与国际行业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20年国产品牌占比仅为9.6%,而国际行业巨头强生、雅培、美敦力合计占据超过85%。
作为国内心脏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执牛耳者,在陈越猛博士看来,梅奥心磁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替代强生、雅培、美敦力等国际巨头,而是要满足国内现有的1300万及每年新增30万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手术治疗需求。
再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居民人均寿命增长,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心脏手术需求也将随之上升,未来会需要更多能做心脏手术的医生来治疗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然而,临床医生培养周期漫长,陈越猛博士更希望梅奥心磁的产品能够融入像卢才义教授等中国专业医生代表的手术方式,从而使得临床经验稍浅的医生也能够完成一台主任级别的心脏手术,使得手术机器人成为临床医生的左膀右臂。只有让大量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起来,能够胜任手术要求,在提高手术量的同时,降低治疗费用,这才是中国的未来、行业的未来。
谈及行业的现在与企业的未来,陈越猛博士感叹,现在是国内医疗器械发展最好的时代,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对行业创新发展的鼓励及支持,最好的政策、产业和人才都在倾向于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而对于梅奥心磁来说,它将从心脏疾病开始,未来进入到血管疾病治疗,与更多同行携手,通过优质产品,极大地延续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对于当前的产品线,梅奥心磁将继续开发二代三代产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及治疗有效性,实现整个心脏治疗或者心脏手术过程中100%安全。“我们预期三年内让硬质导管手术机器人拿证,进入医院;五年内让柔性手术机器人逐步进入临床。”陈越猛博士勾勒出未来五年企业发展蓝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