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管技术较单次阻滞风险更高。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可降低穿破血管的几率。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
马亚群 王庚(共同执笔人) 王秀丽 冯泽国 米卫东(负责人) 李军 陈绍辉 张兰 张孟元 拉巴次仁 罗艳 郭向阳(负责人) 郭永清 徐懋(共同执笔人) 袁红斌 章放香 舒海华
一、处理总则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患者拟实施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衡量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必须行抗栓治疗;
2.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
3. 判断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
4. 围术期抗栓治疗方案应由心内科、血液科、药剂科、外科及麻醉科等多学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
二、椎管内血肿引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3. 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者,或椎管内麻醉前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噻氯匹定)、口服抗凝剂(苯丙香豆素)、溶栓剂(尿激酶)或葡聚糖治疗者;
1. 留置导管的硬膜外麻醉;
2. 单次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
3. 椎旁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腰丛神经阻滞、颈深丛阻滞);
4. 深层神经阻滞(近端坐骨神经阻滞等);
5. 浅表血管周围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等);
6. 筋膜神经阻滞(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髂腹下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等);
7. 浅表神经阻滞(颈浅丛阻滞等)。
三、抗栓药物的围术期管理
四、中草药疗法患者接受中草药疗法的麻醉管理建议
五、血液学指标与区域阻滞麻醉的实施
(一)手术及椎管内麻醉对血凝的要求
实验室检查 | 正常值 | 低危 | 需进一步个体评估 | 避免手术及椎管内麻醉的实施 |
INR | 0.8~1.2 | ≤1.4 | 1.41~1.7 | ≥1.7 |
APTT | 28~42s | 正常值上限 | 超过正常值1~4s | 超过正常值4s |
PLT | 125~350×109/L | >80×109/L | 50~80×109/L | ≤50×109/L |
(二)血液系统疾病与区域阻滞麻醉的实施
疾病种类 | 术前准备合格标准 |
血友病及相关凝血障碍 | 对于未纠正的凝血障碍,应请血液科会诊,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术前48小时须测定缺乏的凝血因子水平。 拟行较大型手术前,应将Ⅷ因子活性提高至正常水平的60%,心血管、颅内手术应提高至>100%;IX因子活性应达正常水平的60%以上,老年骨折手术推荐执行心血管、颅内手术术前准备标准。 禁忌外周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但有维持正常Ⅷ因子成功行区域阻滞的案例,需视病情及手术等综合因素确定。 |
血小板异常 | 术前需补充血小板至>50×109,对大手术及有出血倾向患者选用全身麻醉。一般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单纯血小板减少等确定血小板功能正常且无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血小板计数>80×109可行区域阻滞麻醉,>50×109可行深部神经阻滞,但因其血肿风险明显增大,需综合考虑制定个体方案。 |
贫血 | 根据贫血病因对症治疗至病情稳定,对血红蛋白在80~100g/L的患者围术期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出血情况、有无代谢率升高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对于存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应输血使HCT达29%~34%;对于血红蛋白<80g/L,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心功能Ⅲ-Ⅳ级)、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胸痛或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的患者,须输血治疗。 |
白血病 | 白血病患者谨慎行择期手术,必要时血液科协助诊治。 |
红细胞增多症、淋巴瘤、溶血性疾病等其他疾病 | 请相关科室会诊协诊。 |
六、抗血小板/抗凝血治疗患者周围神经阻滞实施的注意事项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所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