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非标体”健康险蓝海市场,数字疗法或成重要抓手
引言
中国有着庞大的亚健康人群以及慢病人群,这类人在保险行业被统称为“非标体”,与健康的“标体”相比,出险概率更高,所以,保险产品在核保时往往会“一刀切”拒保。
近期,多家保险机构相继发布面向“非标体”出售的健康险产品,那些因身体问题而被拒保的用户,现在有了承保的更多可能性。这也意味着,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此前未覆盖的“非标体”人群健康险需求受到市场重视,加上科技的发展与应用,风控和核保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非标体”保险产品背后,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开始牵手互联网科技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等,瞄准“非标体”保障不足的缺口,凭借科技赋能重塑保险服务链条,抢滩市场“窗口期”。与此同时,“数字疗法”也为健康险带来全新想象空间,或成为破解非标体人群保障问题的关键。
为“非标体”打开一扇门
在购买健康险时,保险公司为每个客户留了三扇门,身体健康的能进敞开的门,意味着可自由承保;身体有点毛病就只能进虚掩的门,想挤进虚掩的门有三种方式:加费、除外和延迟投保。
健康问题常不可逆,能附加条件的承保,总比拒保好。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关闭的门,也就是拒保。作为子女的消费者如果为父母买保险,贵还是其次,最难的是面临“买无可买”的窘境。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999年的10%增长至2019年的18%,20年间翻了近一倍。同时,根据2017年的数据,17%的老年人消耗了将近70%的医疗费用,而商业健康险支出只占整个医疗支出不到4%。尽管近年来健康险持续火爆,但“非标体”保险产品供给缺口依然很大。
大数据赋能保险精准风控
科技对保险的助力,大大加速了商业健康险的发展,逐步填补供给侧留出来的增量空间。非标体群体的保障实际上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过去的保险诉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受制于医疗服务不透明和割裂的数据孤岛,现在经过保司和科技企业共同的努力挖掘,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当前,市面上的多款“非标体”健康险产品,基本上都采取了AI、大数据对人群进行智能核保,客户通过线上的智能核保系统告知患病情况,就可以直接获得相应的保费、保额信息。
但是,这种针对多病种承保的“非标体”保险产品仍有不足,尽管突破了传统的核保模式,核保尺度更加宽松,通过线上服务也提升了消费的投保便捷程度,但从保费价格来看,与年龄、所带病种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单病种“非标体”保险产品更有针对性,比如众惠相互与妙健康合作的“抗压卫士-高血压并发症保险”,市面上也有多款高血压患者专属产品,但大多只支持一、二级高血压患者投保,而控压卫士可支持一、二、三级高血压患者投保,覆盖人群更广,对并发症保障实用性高。
控压卫士虽然也属于短期医疗险,但是敢于承保三级高血压客户,成为市面上的稀缺产品。在其背后,主要是依托于妙健康提供的“数据+服务”支持,让保单客户可以在投保后激活高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接受AI机器人引导主动记录每日血压数据,在根据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要做好“非标准体”健康险市场,“数据+服务”正是破解之道。在支撑健康险定价、核保的大数据之中,不仅要在投保前做到智能核保,更需要在保中、保后提供全流程服务,沉淀数据优化保险精算模型,从而可以根据投保客户个人身体情况,满足客户的健康需求,更能实现差异化定价。
数字疗法或成为重要抓手
2019年末银保监会发布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健康管理服务的成本从净保费的12%提升到20%。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引导健康险向管理式健康险迈进。多家险企也开始在“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模式下进行一些尝试和创新。
非标体保险是增量市场,未来保费空间一定更大,也更需要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下一步,保险产品形态可能会发展为所有保险用户都可以增加健康管理服务,但服务的内容会根据体检的数据进行差异化定制。而在更远的未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数字疗法也许可以成为亚健康、非标体健康险的重要抓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