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术语专栏】带你了解国际护理实践分类(ICNP)及其国内外应用情况
2021-08-20 14:09
中卫护研院
做好护理信息化其中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做好护理数据标准化,而护理数据标准化则需要使用标准护理术语,使护士使用的语言变成能被计算机识别的语言。国际护理实践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Nursing Practice,ICNP)作为美国护士协会(ANA)认可的12种标准护理术语之一,是由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Nurses,ICN)开发的术语,也是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在全球推荐使用的护理术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了解一下其相关知识,以帮助各位临床护理人员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ICNP的起源是美国向WHO提出将NANDA加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但是WHO认为NANDA仅根据美国需求开发,不适合直接将其加入国际分类系统,因此,在1989年,国际护士大会上通过了ICNP的构建提意[1,2]。ICNP 每两年更新一次。
ICNP由护理现象分类、护理行动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组成。如果与护理程序相对应的话,ICNP涉及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护理结果)阶段的术语和编码内容,是能覆盖到护理程序全流程的术语体系。并且,ICNP还开发出了术语子集,比如压力性损伤子集[3]。
ICNP的翻译版本很多,都在ICN官网上可下载使用(商用需单独与ICN官网人员联系,得到授权才可使用)。我国翻译版是2013 版ICNP 的简体中文版,也已在ICN 的网站上发布。我国台湾地区也由相应的翻译版本,是繁体字形式,与简体中文版进行简单对照后发现,还是存有少许差异,故如果国内临床使用,建议以简体版为准。
ICNP的国内外文献较多,在国内使用也有10余年时间,临床护理领域主要集中于ICNP与临床护理记录的对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4]发现ICNP能与87%的临床护理术语匹配,可促进护理数据交流和标准化。大陆地区学者[5,6]在2011年首次进行适用性研究时发现临床护理记录中的词汇仅占ICNP总词汇的25.5%。后来的学者将临床护理记录与ICNP进行再次研究比对,结果也都不尽如人意。总之,现有的ICNP版本如果在我国推广使用,需要根据地域、专科特点等进行调试和修改。其他领域中,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灾害护理等领域也都有相关的研究产出[1],研究方法基本是集中于将ICNP与实际护理记录直接进行比对,对照结果的百分比,得出ICNP是否适用的结论等。
虽然国内的适用性研究结果不能百分百满足护士需求,但是我国还是尝试对ICNP进行了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将临床护理记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结构化,研究结果也都显示对临床护理能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7-9],但是因规模较小,无法直接推广使用。
总之,
ICNP编码内容版权归国际护士会所有,ICN强调为了保证其术语质量,任何使用(商业和非商业)都需获得ICN的认可。
参考文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ICNP,护理,术语,临床,护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