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文章转载自: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021年8月18日下午,一声急促的叫喊打破了平静的病房,“医生、医生,我小孩脸黑了!快来啊”。医生立即从妈妈手上抢过宝宝,冲进抢救室,拍背、吸痰、吸氧、监护……医护人员麻利又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
“患儿呼吸急促,口周发绀,可见吸气性三凹征,立即复苏囊加压给氧”主治医生吕勇沉着冷静判断病情,“好的”,主管护师邹彩丽熟练配合抢救。
随后科室副主任冯庆红及护士长张琴到场指导抢救,“立即气管插管,准备气管插管物品,跟家属沟通下病情”,医护配合进行插管、给氧、判断、固定、吸痰整套抢救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咔嚓”“咔嚓”旁边响起了拍照的声音。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儿科病房正在进行的一场应急预案演练。
儿科向来被认为是哑巴科室,患儿头疼脑热无法诉说,只能用哭闹表达,家长可以猜,医护人员可不能,必须通过检查确定患儿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又由于儿童抵抗力低、机体含水量较大、部分器官发育不够成熟等特点,故儿童生病容易发展为急危重症。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儿科工作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急危重症患儿,需要医护人员未雨绸缪、枕戈待旦,平时就“练好兵”,才能在抢救时游刃有余,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