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苏炳添:发C刊与拿冠军相比,哪个更难?

2021-08-20 13:39

苏炳添还能边参加国际赛事,边写论文,着实令人钦佩。

8月8日晚上,东京奥运会迎来闭幕式。苏炳添担任中国代表团闭幕式旗手。在本届奥运会上苏炳添创造了历史,他是首位闯入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9.83秒的亚洲记录也让全世界记住了他。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备战的时候,还完成了博士论文。


不说博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是不是都虐哭了广大学子,查重率一直都是居高不下。撰写博士论文,绝大部分博士都是身心俱疲,不论是论文题目没有创新,还是课题没有突破,甚至写作工具的好坏都足以让一位博士生崩溃。并且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是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的。


苏炳添还能边参加国际赛事,边写论文,着实令人钦佩。








黄种人百米跑进10秒意味着什么








自10年前在大运体育场上获得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铜牌之后,苏炳添便与跑步有了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苏炳添成为了亚洲记录保持者,甚至可以说,苏炳添代表的就是亚洲速度。


可能大家并不知道黄种人百米跑进10秒意味着什么。这么说吧,到目前为止上过太空的地球人已有近550人但百米跑进10秒的不超过135人。


发表于中国体育科技的论文《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作者:李力研)显示,人体测量材料表明:蒙古人种的躯干明显高于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黄种人在身体骨架大小、身体重量、肢体力量等方面均比白种人小一些,但是黄种人躯干对四肢长度的比例值又大于白种人。所有这些特征都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人等蒙古人种在速度、弹跳、田径、大球等竞技方面的取胜,但在讲究灵巧、平衡或柔摔等各种“短、平、快”项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严格意义上说,即便是在中国人运动员选材的规范中,苏炳添可能都不特别适合跑短跑。但竞技的美妙之处就是如此,他突破了黄种人的短跑极限。


“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执着地坚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苏炳添。




 

 

 

 

 

为逃避补课进入田径队


 

 

 

 

 



从2009年成为暨南大学的本科生,2017年研究生毕业,到2018年走上大学讲台,苏炳添在暨大完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大学教授的蜕变。


然而,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在初中时候,苏炳添却是为了逃避补课而进入的田径队。


苏炳添的启蒙教练杨永强说,苏炳添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不算好,每天放学后被老师留下来进行例行的“留堂补课”。为了避免“留堂”,苏炳添才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因为每天下午都要定时训练就可以避免“留堂”。


为了逃避补课而进入田径队的苏炳添“歪打正着”,他的短跑天赋迅速展现出来,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短跑和亚洲短跑的第一人。



 

 

 

 

 

 

拿冠军易,混文凭难


 

 

 

 

 



10多年前,我们会把有体育特长的同学叫体育生,在同学眼里,只知道他们高考会有加分,甚至会有特招。但大部分人对这些招生政策并不了解,只觉得他们平时训练也很辛苦。


跟大部分体育生一样,苏炳添就是以这种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暨南大学的。当年的招生政策使这位短跑选手进入了更好的平台,凭借自身的勤学苦练,苏炳添的学业和事业都蒸蒸日上。


有很多人会有疑问了,进入211大学,有着冠军头衔,苏神能“躺”着毕业吗?


一句话:拿冠军易,混文凭难。


我们来看一些运动员的案例。


运动员等级一般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少年级运动员这五个技术等级。


运动健将是可以免试的,运动成绩优异并满足以下任意一条:曾获指定项目比赛全国前三名、亚洲前六名、世界前八名;获得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和武术项目运动健将称号;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日前公布的《关于2021年优秀运动员本科保送推荐名单的公示》,今年共有703名运动员通过审核,获得保送上大学的推荐资格。



 





运动健将都不一定能躺着毕业








学分不够,谁都不能毕业。


被视为未来中国男泳领军接班人的汪顺结束六年本科学分长跑,顺利地保送了研究生。


受限日程繁忙,“六边形战士”马龙历时6年终于完成了他的学业。


不然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刘国正不会拿不到毕业证被自动退学(当年被退学的还有乒乓球运动员林菱等人),王励勤不会读11年才毕业。


并且,硕博期间,想要顺利毕业,有些学校还有发刊数量及质量的硬性指标。


据《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的研究显示,整体而言,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


某985高校知名教授曾谈到,“每年有3万名文科博士生,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


许多博士生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文科博士发C刊确实较难,原因有三:第一,博士生连年扩招,但核心期刊有限,“僧多粥少”;第二,不仅是博士,所有大学人文社科类的老师也需要发C刊,C刊发表量关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造成“挤过独木桥”;第三,相对于其他学科,人文类学科需要更久的积累沉淀,尤其像历史学等学科更是“慢工出细活”。


而已经有3篇C刊论文见刊的苏教授,在训练和比赛之余还能有如此高质量的学术产出,更是让人望其项背。









写论文“太难啦”!








苏炳添在做客节目时,主持人问到:“对于您这样的奥运健儿来说,是训练难还是写论文更难?”


苏炳添毫不犹豫地回答:“写论文更难。其实我主要是想把自己之前经历的一些东西还有自己想要去探讨的一些东西,把它写下来,其实这个确实也是针对自己的。”


主持人:“写论文您觉得哪个部分最难?”


苏炳添回答到:“引用数据还有看文献,还有包括自己想要突破的一些点也要去找到论证的东西,都是很难的。”


苏炳添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说,“2007年我18岁,到了广东省队。现在想来,这是我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刚到专业队时,我成绩还不错。  练了近1年,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一直下降。我心里很不好受,为什么经历了很长的训练,比赛成绩却退步了?我当时想了很多,甚至不想再练了。  教练袁国强让我再坚持一下。他说:‘你之前不是跟我练习,所以这段时间肯定会有起伏,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你的成绩就会慢慢体现出来。’我听了他的这句话,又坚持了两三个月,后来经历了一场比赛,我才真正确定自己要继续走下去。”

训练亦是十分艰苦的,正是这样的坚持,让苏炳添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而今苏老师坦言写论文比训练还难,  也道出了绝大部分学子的心声——“写论文实在是太难啦!”

吐槽归吐槽,作为科研工作者,论文还是要写要发滴。在这里我们衷心祝愿苏炳添老师学术事业勇攀高峰,体育竞技再创佳绩,为我国的体育科学事业增光添彩。



版权声明

来源     学术成长学苑、学术志、新华社、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知网等;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   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转载稿、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苏炳添,运动员,黄种人,田径队,冠军,论文,留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