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也能用抗体,免疫性不孕疾病机制成灵感
我国无论是在计划生育时期还是近几年开放多孩政策的时期,均强调优生优育的重要性。采取科学的避孕手段能有效的降低如意外怀孕、发病或服药期间怀孕等非意愿怀孕的情况。另外,对于已育且尚处于育龄期的妇女而言,如想生育二孩甚至三孩,生育间隔不宜过短,否则会增加围产期疾病或是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各避孕方法的选择和效果保持着持续的关心,每年都会就不同避孕方式选择进行统计。从2010、2016这两年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避孕产品的普及,民众对于科学避孕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在避孕方式选择趋势上有着明显的改变。2010年宫内节育环的使用率达到了53.44%,其次是女性绝育术,占31.06%。而在现在年轻一代眼中更为熟悉的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在当时各自只有8.93%和1%。节育环的超高使用概率与计划生育初期“一胎上环,二胎绝育”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2016年开放二孩之后,女性绝育术由于其不可逆的性质,使用率降低至25.83%,而避孕套的使用率则是上升至16.16%,几乎翻了一倍。宫内节育环的使用率始终维持在53%上下,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则持续保持在极低的水平,因为大众对于口服药物的副作用还存在疑虑,且很多人容易将短效避孕药与紧急避孕药混淆,认为对身体伤害极大。但在经济和文化水平都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深圳,在未生育的育龄女性中,基本不会有人再选择节育器作为长效避孕措施,超60%的女性会选择避孕套这类不会对子宫造成伤害的方式,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6.6%,不再“谈药色变”。
可以看出,避孕方式的选择是不断的朝着可逆、对子宫伤害更小和避孕效果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学界也在不断致力于开发能符合这些需求的创新避孕产品或方式,如皮下埋置、贴片等,但这些产品的开发都基于物理屏障或是激素调节的原理。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药学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则是尝试通过免疫机制的调节完成避孕。这项试验的灵感来源于免疫性不孕症中部分女性会产生抗精子抗体这一情况。通过对这类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的研究,研究人员成功设计出了一种可以识别人类精子特有抗原CD52g的抗体,在绵羊阴道模拟环境内的实验显示可有效的结合并捕获超过99%的人类精子。虽然目前这项研究尚未推进至临床阶段,但至少已经向大众呈现了相当乐观的发展前景。研究人员们也已经创办了名为Mucommune的公司用于后续基于这一机制的抗体避孕药的开发。这项技术有望融入多种现有的避孕装置如阴道内避孕膜或是孕激素宫内缓释装置,抑或是根据女性的不同需求开发新的给药方式。
文章来自:睿安管理咨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